□黄维怡(宁夏大学)
当弗洛姆在二十世纪中叶写下《爱的艺术》时,他或许不曾预见,这个命题会在未来显现出穿透岁月的力量。在今天的数字时代,《爱的艺术》不仅是探讨人际关系的心理学著作,更可成为现代人抵抗情感异化的宣言。
弗洛姆对“爱的堕落”的批判,至今仍有现实意义。当都市男女在相亲软件上将身高、收入、房产证编码作为择偶参数,当婚礼策划师用成本核算替代情感积淀,爱情已然变质。这种异化在社交媒体中得以呈现:朋友圈精心策划的“恩爱秀”成为情感关系的“绩效考评”,抖音情侣博主的接吻视频点击量取代感情“含金量”。爱的本质被抽空,徒留“拟像”在虚拟空间循环。
这种异化在家庭场域同样存在。某些人群中,母亲将亲子之爱异化为满负荷的教育培训,老人所需的天伦之乐被微信红包取代……当弗洛姆强调的“给予、关心、责任、尊重和了解”被异化为冰冷的指标,血缘纽带将受到无形冲击。
可以说,当今我们的情感认知模式可以受到技术的干扰。当网络空间用大数据解构灵魂伴侣、婚恋网站的人工智能红娘宣称比人类更懂爱情本质,当AI能写出比人类更动人的情书、机器人的硅胶手掌可以模拟体温,爱的独特性可能在数字洪流中消融。
在虚拟与现实交织中,爱的艺术如何不演变为代码编辑的艺术?就当重拾弗洛姆“爱的实践论”。
需首先突破认知迷障。爱的本质不是数据库里的精准匹配,而是“他者之脸”带来的现实温度;不是社交媒体上的情感展演,而是人类特有的勇气与灵光。茶馆里为伴侣扇凉的老者,酒屋中分享最后一串烧鸟的夫妻,这些质朴的场景,保存着爱的原始诗意,才是爱的艺术本身。
心理学家、哲学家弗洛姆。
培养爱的能力需要重燃“慢速生活”的勇气。景德镇陶艺师在拉坯过程中的情感沉淀,京都匠人在打磨漆器时体会的时光厚度,亚马逊雨林中土著部落的集体吟唱,这些过往的生活智慧为爱的艺术提供了存在主义注脚。以慢食对抗快餐,以手写情书抵抗电子信息,这些看似复古的行为实则是面向未来的生存策略。
站在人类高速度发展的列车上回望,《爱的艺术》的启示愈发清晰。当弗洛姆将爱视为对人类生存问题的回答,他实则指出了一条超越困境的路径——在给予中确证存在,在联结中对抗异化,在创造中抵达自由。爱的艺术不需要元宇宙的渲染,不依赖高科技的加持,它诞生于生命与生命的真实相遇,在眼神交汇的刹那,完成温柔的爱的超越。
来源:红网
作者:黄维怡
编辑:陈晓丹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