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琳(西南科技大学)
每年妇女节,社交媒体的祝福文案总像一面镜子,映照出社会对女性角色认知的变迁。曾经“女神”“女王”的称谓铺天盖地,商家促销、品牌营销、朋友圈互动无不沉浸在这场“造神运动”中。然而今年的妇女节,舆论场却呈现出一种微妙的反转——“女神”一词悄然退场,“妇女节”的称谓朴素回归,取而代之的是“成为自己”“不被定义”等更具个体意识的表达。这场从“女神”到“自己”的转向,究竟是一场营销策略的博弈,还是一次社会观念的深层变革?
“女神经济”曾是品牌撬动女性消费的核心密码。曾经,商家将女性捧上神坛营,将消费行为与“自我价值实现”强行绑定——买奢侈品是“宠爱自己”,购买美妆产品是“投资女神形象”。这种策略的本质,是将女性物化为“需要被供奉的消费符号”。如今,这套叙事正在失效。这种变化背后,是女性消费者对“虚假赋能”的集体觉醒。
在B站妇女节相关视频中“拒绝容貌焦虑”话题播放量爆表,有一条评论引起网友们的关注,“美甲师的手和焊电路板的手同样值得尊重。”今年抖音“不同职业的她都精彩”的话题,聚焦了不同女性的故事,从白衣执甲的医护,到三尺讲台的教师,再到职场拼搏的白领………不同职业的“她”,都在各自领域绽放光芒。这种从“被观赏”到“被认可”的叙事转向,揭示着女性正在挣脱社会规训的枷锁,重构以能力而非外貌为核心的身份认同。
文案变迁的背后,是现实世界的复杂图景。尽管“女神”退场和“妇女”回归标志着社会性别观念的进步,但我们需认识到,性别平等仍需要努力。例如,女性在职场中仍面临“玻璃天花板”问题,在家庭中仍承担着不成比例的家务劳动,在公共领域仍会遭遇性别歧视和暴力。
所以当我们在文案中去掉“女神”时,还需要警惕新的标签化陷阱——无论是“独立女性”还是“职场妈妈”,都不该成为束缚女性的新枷锁。或许,最好的妇女节文案根本不需要形容词。毕竟,当社会不再需要给女性添加前缀时,真正的平等才可能到来。
来源:红网
作者:裴琳
编辑:汪敏星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