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从“网红”到“长红”:麓山南带来哪些柔性启示?

来源:红网 作者:夏期 编辑:吴海刚 2025-03-07 10:19:37
时刻新闻
—分享—

850f36097cf84f9e8e3102207bad310d.jpg

□夏期(湖南大学)

近期,第31届中国国际广告节黄河奖优秀作品发布仪式在厦门举行,长沙本土文化项目《麓山南计划》获评中国广告黄河奖“典型案例”,成为国内以单一街道叙事入选该奖项的代表性案例。当长沙的多元文化符号被持续注解时,一条藏在岳麓山下的街道正以另一种方式定义这座城市的文化深度。

回顾麓山南路所在的大学城片区,过往十余年间,麓山南项目团队从播客、图文等形式入手记录日常,后来却逐步衍生出各种公共策展、居民互动、政社合作的探索。不同于大拆大建的城市更新模式,麓山南展现出街区活力的另一种可能。

当下,城市更新已不再局限于物理空间的改造,如何在存量时代的街区里挖掘人文活力,成为不少城市共同面对的课题。麓山南计划的经验大概就是:不必仰仗大工程,也能让人们重新认识“附近”的价值。这正对应了“渐进式生长”——不靠单次爆点,而是通过持续记录、缓慢沉淀,逐渐构建起街巷文化的整体认同。

在这个过程中,项目团队用影像、故事访谈、线上征集等手段,让市民从观众变成参与者,也借助高校资源提炼出一种可复制的社区营造思路。对长沙这样常被视为“网红”的城市而言,麓山南路演绎出从“单向内容输出”到“社会多方合作”的过程,启发了各方对本地小街小巷的重要性重新审视。

随着本地青年社群和商户们的广泛参与,不同阶段的公共活动被不断放大,越来越多人意识到:哪怕是看似平凡的街区,也能在情感维度激发热度。“柔性更新”正是这个项目最鲜明的要点——在既有空间里,通过文化和人的连接来实现城市活力。从实践中看,这一做法并非只属于长沙,也可以被更多城市或社区学习借鉴。

事实上,“麓山南计划”验证了“微观叙事”的可持续性:只要抓住街区日常故事与居民共鸣,就足以让街巷告别“来去匆匆”的过道属性,成为城市记忆的核心载体。城市更新并不一定要经过宏大的物理手段,“不大拆大建”也能在存量时代找出一条灵活而有人情味的生长路径。

或许,这正契合了长沙从“网红”到“长红”所需要的那份底蕴——这里没有推土机与地产蓝图,只有街区鲜活的日常、青年共创的行动,以及无数个被认真注视的清晨与日暮。

来源:红网

作者:夏期

编辑:吴海刚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47/99/14757549.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