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猫爪砚台”获年轻人喜爱,传统文化何以重焕生机?

来源:红网 作者:苏芳菲 编辑:吴海刚 2025-03-07 10:29:54
时刻新闻
—分享—

850f36097cf84f9e8e3102207bad310d.jpg

□苏芳菲(山西大学)

3月5日,安徽公共频道报道,电影投资人汪炜跻转行文房电商产业,利用现代设计古法工艺,赋予传统文房四宝年轻元素。其中的猫爪砚台收获大量年轻人喜爱,累计销售5万件。

快节奏生活中,电子设备的普及促使人们更倾向于通过数字化方式传递学习信息,文房四宝似乎正在淡出年轻人视野。传统非遗面临着市场萎缩、创新滞后等难题。如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获得消费者青睐”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汪炜跻团队通过深挖年轻消费群体喜好,紧跟年轻人审美趋势,加入“猫爪”等创意元素,让充满“学究气”的文房四宝重焕生机。正如汪炜跻所介绍的,创新产品的目的是让原来不会写字画画的人,拿起毛笔开始创作,这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播十分重要。

挖掘传统非遗创新活力,要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文化的传承离不开“人”的推动,要想传统文化历久弥新,必须将非遗产品的“物”与服务的对象“人”紧密联系起来。人们的书写传统受到现代科技的冲击,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率已大大降低。文房四宝需要融入生活场景,才能焕发新生。利用“年轻人喜欢将新奇产品发布在朋友圈”的特性,非遗产品创新表达方式,加入新奇元素,找到走进“年轻人朋友圈”的“敲门砖”。通过设计的创新,将传统非遗与现代生活建立联系,吸引年轻人购买。

近年来,传统文化融入现代元素“活”起来的案例不在少数。故宫文创将宫廷纹样融入文具、首饰等现代日常用品,创造出年收入超25亿元的辉煌战绩;广东醒狮与Breaking舞蹈结合,醒狮培训报名量增长200%;大唐不夜城“盛唐密盒”用脱口秀形式演绎唐代科举,当年客流量突破1亿人次。

值得注意的是,在传统文化创新改造的路途中,也要警惕设计“同质化”问题。传统文化产品收获喜爱,其根本原因在于背后的优秀文化内涵。要时刻警惕“产品创新形式化”怪圈,一味将焦点关注在外观、形式,而忽视了产品背后优秀文化内涵的传承。

传统文化的创新发扬离不开设计者的主观能动性。我们要在保留文化内核的同时,找到与现代生活的共鸣点,深挖文化内涵,实现“以文化人”。

来源:红网

作者:苏芳菲

编辑:吴海刚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47/99/14757550.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