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赤脚踏入万年晶花池?生态保护不容践踏

来源:红网 作者:陈科言 编辑:汪敏星 2025-04-29 19:05:54
时刻新闻
—分享—

0d9d2ffa-c0bd-44cd-aa4f-260e23d19e0e.jpg

□陈科言(西南科技大学)

4月27日,贵州道真县一女子赤脚进入奥陶纪晶花池拍照的视频在网上传播,引发热议。网络视频中,一名女子赤脚涉入洞穴内一汪乳白色晶花池,池底铺满透明穴珠与钙膜晶锥,池壁生长着形似珊瑚、葡萄的沉积物。该女子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她是政府招商引资的客商,已经第4次进入,进入时所有人脱了鞋,洞穴有一定的破坏程度。针对相关情况,当地回应称正调查核实,相关部门按照职能职责正在最大限度进行保护。(4月28日 极目新闻)

这一事件的核心矛盾,在于未能在招商引资的迫切需求与自然遗产保护的脆弱性之间找到平衡。此前报道显示,奥陶纪晶花池形成于4.8亿年前,洞穴内有的穹顶高达100余米。水滴在下坠过程中雾化成富含碳酸氢钙的“气溶胶”,在石笋、洞底凝结,形成千奇百态的石花、石枝、石葡萄、石珊瑚等“雾化沉积”奇观。类似洞穴的生态系统极为敏感,即使进入者脱了鞋,一次不小心的触碰、一片不经意的外来污染,都可能对亿年自然演化的成果造成不可逆的伤害。

地方政府希望通过引入资本促进经济发展,这本无可厚非。但问题在于,当“客商”身份成为特殊通行证时,保护的优先级似乎在无形中被降低。类似为了经济利益将自然遗产当作可置换资源的现象并不罕见。近年来,一些地区为追求短期经济效益,将自然景区、地质遗迹过度开发,甚至默许破坏性行为,把经济利益置于生态保护之上,让所谓“保护”沦为口号。

事件中女子多次进入洞穴,甚至公开宣称身份,反映出当地对这类特殊区域的准入管理存在明显漏洞。若其行为真是政府招商引资项目的一部分,相关部门是否提前评估过开发行为对洞穴的影响?是否有明确的保护细则和监督机制?这些疑问暴露出一些地方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选择困境:一方面,招商引资能带来经济收益;另一方面,自然遗产的破坏可能永远无法弥补。更令人担忧的是,由于缺乏刚性约束,这种破坏往往被轻描淡写为“一定程度”,而未能触发实质性的追责机制。

此外,社交平台的传播效应放大了此类行为的负面影响。当事人将照片上传网络,本意或许是展示“独特体验”,却无形中传递了一种错误示范——自然遗产可以成为个人博取流量的工具。当“网红打卡”与“商业特权”结合,更多效仿者可能蜂拥而至,进一步加剧生态压力。

要破解这一困局,需从制度、观念和执行三方面入手:首先,地方政府必须明确生态保护的底线,招商引资不能成为破坏自然遗产的“通行证”,任何开发行为都应以科学评估为前提,并接受公众监督;其次,需完善法律法规,对特殊地质遗迹实施分级保护,明确限制或禁止人类活动的区域,并对违规者加大惩处力度;最后,公众需要明白自然遗产的稀缺性和脆弱性,意识到一次看似无害的“打卡”,可能是对地球历史的永久伤害。

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从来不是征服与被征服,而是共生与敬畏。奥陶纪晶花池历经亿年沉淀,承载着地球演化的密码,其价值远非几张照片的流量或短期经济利益可比。与其在破坏后懊悔,不如从现在开始,将保护的优先级真正置于开发之前。唯有如此,我们才能为子孙后代留住这些跨越时空的自然瑰宝。

来源:红网

作者:陈科言

编辑:汪敏星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48/63/14918090.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