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算法投喂时代,主动选择才是真正的奢侈

来源:红网 作者:王李萍 编辑:吴海刚 2025-04-20 19:41:09
时刻新闻
—分享—

73f065212ebb4003ac55da8767c0d3dc.jpg

□王李萍(山西大学)

明明身体很疲惫,手指却停不下滑动;收藏夹里收藏了许多深度好文,一直躺着“吃灰”;倍速刷剧,却总记不住剧情;打开实体书,看两页就想睡觉……这些体验,被人们形象地归纳为一个词——“脑腐”。近年,“脑腐”一词频繁出现在公众视野,有报道指出,过去的2024年,“脑腐”的使用频率飙升,并成为某世界权威出版社的年度词汇。这个形象的概念描述了当代人在碎片化信息轰炸下出现的注意力涣散、表达贫瘠和思考浅薄等症状。当“感觉大脑变笨了”成为普遍共鸣,这场关于思维质量的讨论已然超越简单的健康警示,触及数字文明时代人类认知方式的深层变革。

值得警惕的是,算法构建的“信息茧房”不仅局限认知视野,更在潜移默化中矮化着我们的思维高度。当“绝绝子”取代细腻表达,当热搜热评替代独立思考,这种认知能力的退化远比视力下降更令人忧心。

脑腐”现象的流行,折射出当代人普遍存在的认知焦虑。注意力碎片化、语言贫瘠化、思维浅表化,这些症状本质上反映的是数字原住民在新技术环境下的适应不良。就像工业革命时期人们担忧机器会取代人力一样,今天我们对“脑腐”的恐惧,实则是技术变革引发的本能反应。

然而,将“脑腐”完全归咎于技术本身,未免有失偏颇。技术是中性的,关键在于人们如何使用它。短视频、社交媒体并非洪水猛兽,它们同样可以成为学习、交流和娱乐的有效工具。问题的核心在于,我们是否能够主动管理自己的信息摄入方式,而非被动地被算法支配。与其一味抱怨“脑腐”,不如反思自己的数字生活习惯,寻找平衡点。技术从来只是放大器,关键仍在于使用主体能否保持清醒的认知自觉。

对抗“脑腐”需要构建数字时代的认知免疫系统。具体而言,可以通过深度阅读重建神经连接;培养需要持续专注的爱好,如学习乐器或书法,重塑大脑的深度处理能力;更重要的是保持“元认知”能力,定期审视自己的信息摄入质量和思维状态。

“脑腐”现象的确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社会问题,但过度恐慌并无必要。技术发展带来的挑战,往往也伴随着新的机遇。与其陷入对“大脑退化”的焦虑,不如积极调整生活方式,在数字时代中保持清醒的头脑。真正的“防腐剂”不是远离技术,而是学会与之和谐共处,让技术为生活服务,而非被技术所奴役。

在这场“脑力保卫战”中,我们既要避免技术恐慌症的矫枉过正,也要警惕温水煮青蛙式的认知退化。唯有保持理性的自觉,我们才能在享受技术便利的同时,守护人类最珍贵的思维能力,让数字文明真正成为智力进化的阶梯而非桎梏。在算法投喂的时代,主动选择才是真正的奢侈——这场关乎思维质量的保卫战,没有旁观者。

来源:红网

作者:王李萍

编辑:吴海刚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48/64/14888261.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