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仪敬(云南财经大学)
近日,安徽蚌埠,一老人误下单花了790元买了10框小鸡仔,一共550只,直到收到货时才发现。当事人女儿朱女士称,商家称活物不可以退款,目前把这些小鸡崽都养在了亲戚家的鸡棚里,提醒尽量关闭免密支付。(4月21日荔枝新闻)
此事看似是个体疏忽,实则折射出电商平台在适老化设计上的普遍缺失——与其让用户自行规避风险,不如从源头减少误操作的可能。
那么,电商平台的“防误操作设计”为何失灵?当前,网购平台的交互逻辑大多围绕年轻用户设计,页面信息密集、弹窗广告频出,甚至默认开启免密支付。老年人因视力、认知能力下降,极易在复杂界面中误触。此次事件中,老人很可能未意识到自己完成了支付,而平台既未在支付前进行二次确认,也未对异常订单(如一次性购买550只活禽)作出风险提示。相比之下,金融类APP普遍设有“大字号模式”和操作延迟确认,电商平台却鲜见此类适老化功能。技术本应服务于人,若因设计缺陷导致用户权益受损,平台难辞其咎。
商家以“活物不退换”为由拒绝退款的行业惯例,暴露出消费规则合理性与消费者知情权保障的深层矛盾。核心问题在于,此类限制是否在交易前以显著方式履行告知义务?现实中,多数平台将退换条款隐藏在冗长的用户协议中,导致老年人及部分年轻用户难以注意。若平台在订单提交环节增设强制弹窗提示(如“活体动物不支持退换,请确认”),或对首次购买活体商品的用户进行定向提醒,可有效降低纠纷发生率。此外,平台未针对不同商品类型设置差异化支付验证机制,对高价商品或活体交易仍默认依赖用户自主关闭免密支付,而非强制启用密码确认,进一步放大了操作风险。
另一方面,适老化不能止于“教老人用手机”。子女提醒父母关闭免密支付固然重要,但将责任完全推给家庭并不公平。数字时代的便利不应以老年人“自学避险”为代价。平台应主动优化设计,例如推出“长辈模式”,无法开启免密支付、简化操作流程、增加语音辅助功能等。更进一步,市场监管部门可鼓励平台将适老化纳入合规评价体系,而非仅依赖企业自觉。
这起事件中,550只小鸡的“乌龙订单”或许略显荒诞,但它敲响了警钟:适老化不是锦上添花的“情怀”,而是平台必须履行的责任。与其让用户战战兢兢地躲避陷阱,不如从源头减少陷阱的存在。技术当有温度,便利不应冷漠。
来源:红网
作者:王仪敬
编辑:吴海刚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