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文凤(湖南科技学院)
近日,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加格达奇区的一起盗窃案件引发广泛关注。犯罪嫌疑人公然向治安监控“示爱”“比心”,自以为能借此逃脱法律制裁,然而警方仅用8小时锁定、12小时抓获嫌疑人,迅速破获案件。(4月22日 《法治时报》)
犯罪嫌疑人王某某等人,在作案过程中发现监控后,不仅未停止犯罪行为,反而以一种近乎戏谑的方式向监控“比心”,还试图用黑塑料袋蒙盖探头,足见其法律意识的淡薄和对法律权威的轻视。他们天真地以为,模仿电影情节就能逃避制裁,却不知在如今科技发达的时代,任何蛛丝马迹都可能成为定罪的关键证据。当青少年的“行为艺术”遭遇智能安防的“火眼金睛”,这场较量从开始便注定了结局。技术不仅让犯罪无所遁形,更以“破案加速度”重塑了犯罪成本的计算公式。
三名嫌疑人中两人有违法前科,盗窃金额已达刑事立案标准,却因未满16周岁免于刑责,最终被处以行政拘留并罚款。这一处理结果引发热议:未成年人保护是否成了犯罪的“护身符”?事实上,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对于有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应送到专门学校接受教育。此案中,警方严格依法处理的同时,更需追问:两名有前科的青少年为何再次犯罪?家庭监护是否缺位?社会治理是否存在漏洞?法律对未成年人的宽容,绝不意味着对恶行的纵容。
未成年人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其行为往往夹杂着青春期的叛逆与认知局限。此案中三名青少年面对监控的戏谑“比心”、盗窃得手后的侥幸心理,暴露出法律敬畏感的严重缺失。
法律惩戒违法行为固然必要,但更需从源头构建“不敢犯、不能犯、不想犯”的认知防线。《家庭教育促进法》已将“法治素养培育”明确列为父母必修课,学校需打破照本宣科的普法模式,通过模拟法庭、监狱参观等沉浸式教育让规则“触达灵魂”;社区则可借鉴一些地方开办“少年警校”“法治夏令营”等创新实践,让青少年在角色体验中增强法治意识。科技强警的天网能锁定犯罪轨迹,但只有家庭、学校、社会织就的“心网”,才能真正引导青春躁动走向正道。毕竟,法律的“不留情”终究是事后震慑,而价值观的“塑形”,才是阻止青少年堕入犯罪的根本力量。
回看这场“比心闹剧”,公共监控记录下的不仅是犯罪证据,更是一面照见社会治理短板的镜子。当科技强警的天罗地网与家庭管教、学校教育、社区矫正形成合力时,才能真正实现从“事后惩戒”到“源头阻断”的治理闭环。比抓捕违法者更重要的,是让每一颗年轻的心真正理解:在法治社会,任何对规则的轻佻挑衅,终将付出尊严与自由的代价。
来源:红网
作者:欧文凤
编辑:刘经纶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