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益萍(山西大学)
在表达爱意的“520”“521”幸福日子里,有一则关于通信时代变迁的消息值得回味——二十多天前,杭州电报服务正式退出历史舞台,至此,北京西单联通营业厅成为全国仅存的电报业务窗口。营业厅内最后一批泛黄的电报底单被归档封存,连同那句“0375 6015”(“再见”的电报码)一起,成为历史里的一段印记,见证着人类通信史从“滴答声”到“5G呼啸”的巨变。
有人说,这是必然。年轻人早已习惯了微信消息的“已读不回”,而技术更迭的铁律向来冷酷——被淘汰的从不是情怀,而是效率。但当我们凝视这场谢幕,会发现它不仅是通信工具的退场,更是一场关于“如何表达爱”的演变。
1992年至今,电报费始终定格在每字0.14元。回望电报黄金年代,人们曾为“母病速归”“今夜接站”而彻夜难眠,摩托车突突声惊醒整条胡同的场景,是电报作为“紧急通讯工具”的原始使命。但到了21世纪,它的相对低效率决定其功能异化。“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如纸短情长的书信,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仍有人愿意为每个字斟酌心思,用最笨拙的方式传递最郑重的心意。而被定价的电报文字,也藏着近乎执拗的浪漫浓度。
杭州营业厅关闭前积压未发的几千封电报中,有给亡故亲人的追思,也有给未来自己的寄语;一些年轻人所填写的电报内容却是“DeepSeek,你会记得我吗?”或给同学的“打卡式”问候。这些“非必要”的电报,恰恰暴露了人们的精神焦虑:我们渴望被认真倾听,却又恐惧郑重其事地交付。当技术剥离了实用性,剩下的唯有仪式感——而这种仪式感,恰恰是快节奏社会下人们所缺乏的。
电报的消亡,暗合着一个更深刻的悖论:通讯越便捷,表达越廉价。二十世纪的电报需要经过编码、发报、收报、译码、投递,耗时长久,却让“家书抵万金”有了具象的重量。如今的信息技术时代,技术本身带给人们无尽便利,一条消息只需可能不到一秒即可跨越太平洋,相隔万千的人们不再两两相望、两两相忘。但无数的“在吗?”“哈哈”与网络热梗之后,文字中的情感随之“通货膨胀”,我们反而更难说出那些情深意重的诺言。我们在技术洪流的加速中失去了什么?或许我们告别的不仅是一项旧的技术,更是一种对情感的“郑重书写”。
面对“520”“521”等时间节点,无数人用微信红包、表情包和短视频示爱。我们从不批判当下的即时表达,只是希望人们不仅仅是在特殊的日子里郑重表达爱而让快餐式情感占领高地。电报在慢慢消亡,但那些颤抖的喜讯、加密的思念、跨山越海的家书,仍在历史的电波中永恒“嘀嗒”。没有算法推荐,没有流量加持,旧时文字输出却因笨拙而真实,因缓慢而深刻。它们提醒我们:爱的本质,从来不是速度的竞赛,而是心意的重量。而我们这个时代,或许正需要一场“反效率”的觉醒——在即时中寻找永恒,在喧嚣中听见心跳。
电报作为旧日产物或许终将沉寂,但那些被电流镌刻的故事,终将以另一种形式,活在每个认真书写时刻的微光里。也希望人们在往后每日岁月中一如今天这般,热烈、鲜活、郑重地感受爱、表达爱。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兰益萍
编辑:汪敏星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