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学生如厕困境,教育管理为何沦为身体规训?

来源:红网 作者:张焱婷 编辑:吴海刚 2025-05-23 21:32:40
时刻新闻
—分享—

850f36097cf84f9e8e3102207bad310d.jpg

□张焱婷(山西大学)

午休期间和22:10熄灯后的45分钟里,学生禁止随意下床走动。每当黎珊珊(化名)想去上厕所,却因为规定必须躺在床上时,她会一再抑制便意,并不自觉地睡着,错过排便时间。与走读生相比,住宿舍便秘的概率更大。医生刘伟栋接诊过的便秘学生中,大多为住宿生,“因为他们的时间都被严格控制了,而且无法在食堂吃到足量的蔬菜。”(5月22日 《南方周末》)

当学校以“纪律”为名,将学生的生理需求切割成可量化的时间碎片,我们不得不直面一个残酷的现实:教育系统正在以“育人”之名,对年轻的生命进行一场悄无声息的规训手术。

“课间10分钟,往返教室3分钟、排队2分钟、如厕3分钟,剩下2分钟得狂奔回座位”,这并非小说的情节,而是中学生真实的时间账本。在这套精密的时间管控体系下,学生的膀胱和肠道被异化为需要服从命令的“零件”。

“想上厕所?先回答三个问题”——这是多地学生的真实遭遇。当学生向老师申请如厕时,常遭遇灵魂拷问:为什么别人能忍你不能?是不是想逃课?这种话语暴力将生理需求异化为道德污点,迫使无数学生在“憋出病”与“羞耻感”之间痛苦抉择。

有学生坦言“听到下课铃会焦虑,因为不知道能否抢到厕所”;更有甚者因害怕被嘲笑“尿频”而拒绝喝水。当学校将学生如厕与“纪律表现”过度关联,教育的温度便在对人性需求的忽视中逐渐消减。

“课间禁足”“午休禁声”“如厕不自由”——这些荒诞的规则并非孤例,而是教育系统异化的冰山一角。从禁止学生课间奔跑到强制午休静默,从限制饮水次数到监控学生表情,部分学校在“安全”“秩序”的管理目标下,客观上可能忽视了学生作为成长个体的多元需求。

破解“如厕困境”的关键在于重构教育管理的底层逻辑:将学生视为有血有肉的生命体,而非需要优化的“效率参数”。可推行“弹性课间制”:将10分钟课间拆分为“5分钟自由活动+5分钟如厕专属时段”,通过错峰管理避免拥堵;建立“如厕豁免权”:允许学生无需报告即可如厕,将“信任”而非“怀疑”作为管理前提;引入“健康问责制”:将学生体检数据(如便秘率、泌尿疾病率)纳入学校评估体系,倒逼管理改革。

唯有让如厕自由回归,让课间十分钟真正成为学生舒展身心的时光,让教育重新成为呵护成长的温暖力量而非限制天性的约束,我们才能期许:未来的孩子们既能在学业中专注投入——因为真正的教育,从不以牺牲尊严为代价。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张焱婷

编辑:吴海刚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49/67/14985421.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