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昕可(浙江万里学院)
2025年4月19日,著名电影人陈冲的自传性散文集《猫鱼》荣获第13届春风悦读榜年度女性作品奖。书中回望了她的祖辈和母亲,记录她独自远赴异乡求学、拍摄电影的幕后故事,以及其埋藏在生命深处的爱与痛楚。借由文字,那些被岁月腌渍过的往事,得以发酵成琥珀色,在名为生活的酒瓶里熠熠闪光。
陈冲年少成名,19岁时凭借《小花》一举拿下百花奖最佳女演员。但她却在事业初绽光芒之际,毅然决然地选择赴美留学。“那个年代,对于一个想提高想学习的人来说,出国留学是再自然不过的决定。”于她而言,人生远比电影重要。
初入好莱坞,满怀对电影事业的热忱的陈冲本想大展拳脚,却被扑面而来的偏见和排斥压得喘不过气。正值人生低谷,她遇见了自己的第一任丈夫,两颗年轻而又孤独的心自此在异乡相依取暖。然而,无休止的争吵最终分开了两人。
在《猫鱼》中,陈冲坦言,“拍摄《末代皇帝》期间,我跟N的婚姻正濒临崩溃。”现实的失意,使她不由自主地将情感投射在婉容——这个同样“令人怜惜”的女人身上。来自灵魂深处的共鸣最终如浪潮般激荡后退去,一个背负着末代皇后名号的女人的故事就此拉上帷幕。陈冲至今还记得贝托鲁奇那时的眼神,“他的眼睛里有很多爱,一股幸福的电流击中我的身心,原来一切就是为了这个淋漓尽致的时刻而做的准备。”《末代皇帝》很快风靡全球,并斩获第60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等9项大奖。
你想起某个人,想到和他共处的经历,有时是在怀念过去的自己,浓烈的情感或许也可以称其为乡愁。陈冲在书中谈到那个“强占”她家的苏北男孩,回忆与同学M互通书信的日子,她在翻看旧照片的同时,是否也被记忆牵引着穿越时光间隙,回到占据她整个童年的平江路170弄10号。
记忆中的人物、情感、画面最终都被时间温柔地带走了,只留下“无常”这一永恒的命题。
弗吉尼亚·伍尔夫在《海浪》中如是回答,“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样东西是恒久不变的,没有一样东西是永久固定的。一切都在波动,一切都在跳荡;一切都显得短暂匆忙,狂欢得意。”
关于死亡,陈冲在书中是这样形容的,“她的实质中,63.7%是氧气,21%是碳,2.6%是氮,1.4%是钙,1.1%是磷……曾经属于她的原子就这样被释放和蔓延开来。六十天内,它们便波及全球的空气……曾经暂时属于她的那些原子,将永远循环在风里水里土壤里。”
她将死亡视作平常事,以坦然的姿态面对失去。“我喜欢花的香味,我喜欢它的含苞待放,我喜欢它的凋零。” 生命从鲜活渐行至腐败,而过程中的成长是其存在的意义。
死与新生,爱与失去,往往是同一件事。在播客《岩中花述》,陈冲温和而有力地陈述观点,“母亲去世了,下一个就轮到我了,这也可能是让我更充满了爱和激情去生活的。因为你还活着,你能够尝到,感觉到,甜味苦味,抚摸亲吻。”
正如伍尔夫笔下所写——“不必匆忙,不必火花四溅,不必成为别人,只需做自己。”忠于真实的自己,但仍拥有无限的表达和可能。陈冲当过演员,做过导演,后来成为了作家,终其一生,只为自己而活。我想,陈冲的一生就如同她所钟爱的花——只求在凋零前,让每一片花瓣都浸透阳光的重量。
生命未止,而生活还在继续。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傅昕可
编辑:吴海刚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