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荷塘月色》被检测出高AI率?文学的灵魂岂能用算法计量

来源:红网 作者:吴玟欣 编辑:汪敏星 2025-05-09 17:42:07
时刻新闻
—分享—

0d9d2ffa-c0bd-44cd-aa4f-260e23d19e0e.jpg

□吴玟欣(山西大学)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被判定为62.88%由人工智能生成,《滕王阁序》更是被标注100%疑似AIGC内容。这场荒诞的闹剧背后,实则揭示了数字时代一个深刻的人文命题:在算法日益介入文化生产的今天,我们该如何定义和守护人类创作的独特性?

文学创作的本质在于不可复制的个体性体验,而这恰恰是当前AIGC检测系统的认知盲区。那些基于统计模型的工具将文本简化为词汇分布和句法结构的数学表达,却始终无法理解朱自清笔下那片荷塘承载着怎样复杂的情感。当月光流水般的文字被标记为机器产物时,这不仅是技术局限,更是数字时代特有的文化焦虑——在人工智能突飞猛进的时代,人类急需重新确认自身创造力的边界。

然而,正是这场误判恰恰证明了经典文学作品超越时代的生命力。《荷塘月色》中精妙的通感修辞和韵律节奏之所以被检测出“AI比率过高”,是因为它们突破了算法对常规文本的预期模型。这提醒我们:真正的文学创新往往表现为对现有语言范式的突破和超越。从李白的夸张到鲁迅的反讽,伟大作家总是通过创造新的表达方式来拓展语言的疆域。而今,这种突破性反而成为算法眼中的异常值,这不得不说是技术理性与人文精神对话中的深刻反讽。

除了文学领域受到冲击,教育体系面临的挑战也比表面看来更为严峻。当学生被迫修改符合学术规范但被系统误判的论文时,他们实际上正在接受一种隐蔽的规训——不是学习如何更好地表达思想,而是训练如何让文字通过机器的审查。我们需要警惕这种技术应用带来的意外后果,它可能在不经意间削弱而非增强人类的创造力。

在这种现象日益严重的当下,解决问题的关键或许在于重构人机协作的文化伦理,而非简单否定技术进步。就像望远镜拓展了天文学家的视野但不替代其理论思考,AIGC检测工具应该定位于辅助人类判断,而非取代人文审视。首先,检测系统可以提供可解释性分析,说明判定依据而非简单输出概率值;其次,保留人工复核通道,让熟悉学科语境的专家参与判断;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建立元认知能力,使其既能善用技术工具,又能保持批判距离。

这场由《荷塘月色》引发的讨论,最终指向一个更具普遍性的时代命题:在算法日益渗透文化领域的今天,我们既要避免将一切交给机器判断,也要防止盲目排斥技术创新。数字时代的文学创作者需要发展出新的敏感性,既能吸收技术进步的红利,又能守护那些使人类表达独特的精神内核。毕竟,决定文字价值的从来不是它是否符合某种统计规律,而是能否唤起读者心中那份无法量化的共鸣。

来源:红网

作者:吴玟欣

编辑:汪敏星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49/91/14944169.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