偌大一个广州市,有关劳动和社会保障的12333热线居然只有1/3的接通率,且这一问题在长达六年的时间里迟迟得不到解决,确实让人汗颜。
据此,公众或可得到这样一些基本的判断,其一,线路接不通,则大量民众的诉求实际上处于一种无人倾听、无人理睬的状态。按照按照广州市人社局局长披露的数据,目前广州市12333热线每天电话量平均有八九千个,2/3接不通,则平均每天就会有六千多个电话打不进来,而在这些电话背后,又是怎样一种愤懑和不平?
其二,以广州这样一个经济发达、市场繁荣的大城市而言,六年来,又有多少民众的诉求难以通过正常渠道来倾诉?由此郁积下来的社会情绪,又是处于怎样一种难以平复的状态?
六年前不通,六年后依然不通,局长或可轻松地归结为人员编制和资金投入的问题,而那些总是打不进电话的民众又该怪谁?他们的烦恼谁来破解?即便是局长所说的“缺人缺钱”,似乎也并非真正的症结所在。
从行政运行的逻辑出发,政府部门不可能存在“缺人缺钱”的问题,一方面,可以实行内部调剂,还可以申请编制;另一方面,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同样也并非什么难办的事情。
此外,根据《南方日报》2012年11月23日报道,广州市人社局晒出2011年《公共预算财政拨款支出决算表》显示,仅公务员考核一项,2010年支出为136.39万元,2011年支出为1839.31万元,增幅达1248.57%。可见,只要肯花,政府部门并不存在什么缺钱的问题。
其实,政府公共服务热线接通难,并不是难在技术性的困扰上面,也不是难在所谓的编制、资金上面。少建一栋楼、少吃几顿饭,这点钱还是拿得出来的。说到底,问题的症结仍在于政府部门究竟有多大诚意服务民众?若是想真正为民众纾解难题,解决实际问题,自然会想方设法去扫清障碍。
当然,如果开设公共服务热线只是为了装点门面,甚至只是做做样子,糊弄一下百姓,则大可以东找西找找来一大堆借口。更何况,如果热线完全通畅,则海量的问题一下子涌了进来,也会增加机关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处理起来更加费时费力,想必这也是很多地方热线不热的一个原因吧。
此前,一份《全国公共服务热线服务质量独立测评报告》显示,有21%的公共服务热线拨打失败,其中不乏空号错号,长期占线,以及欠费停机。而在拨打成功的热线中,有33.3%的热线无法实现一次性接通。(《中国青年报》2012年2月15日)
由此可见,公共服务热线的梗阻,已经成为时下各地普遍存在的一个通病。改变这一状况,既是政府遏止公信力流失的需要,也是纾解民意郁积、官民良性互动的必由之路。
文/胡印斌
来源:红网
作者:胡印斌
编辑:叶鹏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