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母猪下了崽都请客,让客人随份子,莫得法子呦。”这是记者两年前在重庆市城口县采访村民老张时听到的感叹。曾几何时,如这位村民一般,很多人只能被陈规陋习裹挟着往前走。(2月23日人民网)
《礼记·曲礼上》云:“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我们民族一向崇尚礼尚往来,讲究“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然而到了今天,“礼尚往来”的频率越来越高,随礼的名目越来越多,“红包”的分量越来越重,人情消费随之成了不少人沉重的负担。
变味的“礼尚往来”,折射出畸形的社会风气。记者在辽宁省中部某县采访时发现,一个山区农民家庭年收入仅2万元,2013年人情随礼9600元。也有工薪阶层曾经统计过,随礼要占收入的三分之一甚至更多。由此可见,过度的人情消费对每一个家庭都是巨大的压力。尤其在失衡心理的影响下,人们竞相大操大办,进一步刺激了这一歪风的上扬。
变味的“礼尚往来”,不单单是瘪了钱包、浪费了精力,更可怕的是它还可能诱发腐败。实际上,很多人把人情随礼当成对领导的感情投资,而有的领导干部在诱惑之下也逾越了礼与法的边界。这样,看似正常的“礼尚往来”,其实是在向权力献媚,背后极可能隐藏着利益交换。2014年,中纪委公布了查处的违反八项规定精神的案件,其中涉及违规办满月酒、婚宴、生日宴等变味的“礼尚往来”,在所有案件中占比近三成。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礼尚往来”的泛滥成灾,非群众之福、亦非国家之幸。它诱导人们以冠冕堂皇的借口四处敛财。这一种全民竞相堕落的变态现象,其危害实不可小视,必须找准穴位、抓住要害,不能走神、不能散光,从根上加以治理。一是领导干部要主动带头、群众要自觉跟进;二是移风易俗、树文明新风,引导群众走出人情随礼“怪圈”;三是既以明察暗访、通报曝光、严厉查处形成震慑,又以限定数额、取缔部分随礼名目、公开承诺来逐步规范。
“天下无不可变之风俗”,抓住了党员干部、公职人员这个牛鼻子,治理工作必可事半功倍。但是,遏制泛滥成灾的“礼尚往来”,还涉及一个习惯的改变问题。只有持续用力,方能久久为功,党和政府务必要以足够的耐心,在“长”、“常”二字上下足功夫.
文/闲看云起
来源:红网
作者:闲看云起
编辑:司马清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