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14岁的孩子,之所以引起这么大的反应,主要原因就是其过于“早熟”,背负起了与她年龄不相配的“心机”。14岁,一个纯真的年纪,本该在校园里奔奔跳跳,说一些可笑的天真的话。而从报道中我们看出,她主动去结识名人,场面话说的很漂亮,俨然一个交际明星。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活法,即使是14岁的小孩,也有她自己的意识,完全可以选择她认为正确的为人处世的方法。大众之所以质疑林妙可,并不是质疑这个小姑娘,而是谴责她身后的那只看不见的手。正是这只手的操控,使她丧失了孩子的本真,变得工于世故,变得说话“太嗲”,变得“心机太重”。
这只推手,有她父母的一份“功劳”。其父亲经常用名人的故事激励女儿,告诉她谁是名人,谁很了不起。这背后的潜台词就是,“他们有实力有资源,对你的成名之路很有帮助”。这就暗示林妙可,要成为名人就要跟大人物交往,小人物可有可无。想讨得陌生的大人物的欢喜,难免地要笑脸相迎,久而久之就会刻意隐藏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曲意逢迎。与人交往,不是看他是不是名人,有没有可利用的资源,而是需要看其本质,是不是一个好人。名人也有很多道德品质很差的人,普通人也有很多值得学习的东西。
其次,社会也逃脱不了推手的干系。这个社会太功利太物质化,把功名利禄看得太重,道德品质退居其次,甚至有了一种可有可无的趋势。为了一句“出名要趁早”的话,人们可以不择手段。像芙蓉姐姐,像凤姐,像干露露,把人性中的一些“丑恶”作为成名的基石,为了人气,可以一再突破底线。
“孩子在找寻他的声音,把它带走的是蟋蟀的王”,这是洛尔加的名诗《哑孩子》的句子。从一开始,林妙可就没有声音(假唱成名),到后来为了被剥夺的虚名提出“为国家出力了”的答辩也就不足为奇了。这一切的动作,有多少是她自己的意愿?她是想做一个工于心计的明星,还是一个快乐的孩子?
文/于涛
来源:红网
作者:于涛
编辑:易木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