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公经费”即因公出国费、公务用车费、公务接待费,可见都是为“公”,与“私”无关,但事实并非如此,有专家称,公车私用占到了用车的三分之二。老百姓诟病已久的不仅是公车私用乱象,更为不满、甚至愤怒的则是“嘴上腐败”。公务接待费居高不下,酒桌上的浪费屡禁不止,民脂民膏被大肆挥霍,怎不叫人扼腕义愤。党和政府对“三公经费”现象一直高度重视,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而一些地方大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令成效受损。
北京政府顶层发力,从市级部门做起,作出表率,“记者日前获悉,根据意见,市级部门将压缩2013年年初批复各部门预算中的公务接待费20%,年度预算实际执行规模在上年基础上同比压缩。”“压缩”成为关键词,表达出党和政府治理的决心和信心,也自然得到群众的一片喝彩。
事实上,控制“三公经费”实在控制“一支笔”。“车轮腐败”和“舌尖腐败”背后都是“笔尖腐败”。试想,胡吃海喝、铺张浪费,若是自掏腰包,哪个官员会舍得;车轮滚滚,若是自己埋单,哪个领导不掂量。要不是领导、一把手、“一支笔”签字能报销,谁能胡来,谁敢胡来?
笔者认为,狠刹公款吃喝歪风、治理车轮上的腐败,关键在一把手,在“一支笔”,关键在于约束权力,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限定其活动边界。具体说来,就是要改变单位财务由领导“一言堂”、“一笔签”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三公经费”开支公示制度,接受群众监督,让权力真正运行在阳光下。
北京市强调“年度执行中无特殊原因不予追加预算三公经费”,可是,笔者担心,这条看似合情合理的强调会不会导致出现很多“特殊原因”呢?
文/潘俊臣
来源:红网
作者:潘俊臣
编辑:易木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