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管暴力执法,已不再新鲜,在城管暴力执法行为无数次上演之后,城管被自己贴上了“暴力”、“恶警”的便签,人们也已经渐渐在愤怒的同时,“习惯”这类事件的发生。在媒体曝光面前,暴力执法者得到惩罚,受害人得到赔偿,然而,何必总是在悲剧发生之后再做挽回呢?与其为难的事后解决,不如事先预防。
从曝光消息来看,类似暴力事件层出不穷,每当此时公众就会跳出来,异口同声的对其进行批评指责,这并非是人们针对城管的不满,而是公众对恃强凌弱行为的一种集体的愤慨。批评矛头直指城管,不仅是对弱者的支持,更是一种强烈调停呼声。
就此次事件来看,城管局长亲自向受害者道歉,无论是出于何种目的,其实达到了一定的安抚效果。人们要求的不多,对于暴力执法者给予惩罚,对弱势群体给予补偿,当然,还有此类事件不再发生。然而,“道歉”是针对已经发生的事情的忏悔,没必要先打一巴掌,再给一颗糖,要杜绝类似事件再次发生,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解决问题,首先要弄清楚,为什么城管和商贩之间的矛盾冲突一直不断呢?
一方面,城管的职能与身处环境导致习惯性的暴力手段和无顾忌。作为地方执法者,城管要治理和维护城市管理秩序,在执行任务过程中,难免触及某些人的利益,而卷入一些公众冲突事件。这便使得问题的解决方式一开始便不那么“温柔”,在多次言语不和之下,“动手”是难免的,在职权掩护和人多势众之下,冲突演变成暴力也是水到渠成的事。当然,这或许也是长期以来的执法经验形成的信仰,拳头才是硬道理。
另一方面,暴力执法多产生与城管与普通市民之间,商贩常以一种受害者的身份出现,所谓一个巴掌拍不响,小商贩的不配合也是一个重要因素。生活中,各种街边摊导致道路堵塞、满地的垃圾,直接影响生活和城市形象,而小贩摆摊,也并非完全不让,而是要在规定地点和时间内,违规的自然要受到管制,这也是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由此看来,城管与小贩之间的矛盾是由来已久,且难以根除,而对于频发的冲突,一味的指责谁对谁错是没有太多意义,与其事后为难,不如从一开始便缩小。因此,作为城管,在执法的过程中,解决问题应该按照职权处理,少用拳头说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施暴则没有伤害;与此同时,商贩也应遵守规定,而不是以受害者的身份自居,为冲突带来可能性。
文王海蓉
来源:红网
作者:王海蓉
编辑:易木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