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介绍,神农架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机场坐落在海拔高达2580米的陡峭山顶。5处耸立的山峰被削平,数百个溶洞被填掉,站在宽阔的机场上,群山一览无余。当施工人员凿平山峰,拨开山上稀薄的土层时,喀斯特地貌特有的溶洞、溶沟,全部裸露出来。当地挖平了60多米高的山头,然后再填平山峰之间的洼地。费了好大力气建成的华中最高机场,未来可能面临的却是每年有150天滴水成冰的寒冷日子。
对一个自然保护区来说,这到底是大手笔的建设,还是大手笔的破坏?记者的用语极具倾向性。专家的意见就更加直截了当:有的建设破坏是小面积的,我们还可以填补、修复。机场建设是大面积的,而且不管是机场自身,还是机场的周围以及与机场相关的区域都可能会遭到一定影响,也会产生相应的破坏,自然的形成是长期的,甚至是几千年,几万年所形成的,我们是不可能修复的。结论十分显豁:这似乎就是一场万劫不复的破坏。
但当地的宣传部门称,削山填谷为正常施工作业,不会严重破坏环境,机场项目建设中,植被保护和环境修复与项目同步进行。听话听声,这“破坏环境”是没有疑义的,只不过这“破坏”似乎还不太“严重”。至于“修复”,也让人费解:是将削了的山峰重塑回去,还是将填的溶洞再挖回来?是让宽阔的机场覆盖植被,还是拆除宽700米的超高挡土墙?可能吗?
面对质疑,当地宣传部门还透露,机场项目2008获国务院常务会批准,而且还远离自然保护区(6月16日《京华时报》)。这两点回应,才算说在点子上。如果它的整个建设合乎审批的程序,至少在程序上是正义的;如果它还远离自然保护区,那它在实质上也是正义的。有了这两个正义,剩下的问题,就是如何说服公众。
让人纳闷的是,这么大的工程,兴建两年多了,临近竣工,才进入监督的视野,不管质疑是否合理,这种监督的迟钝与滞后,是否该是一种缺陷与教训?如果它未经审批,不合程序;特别是就建在自然保护区,真的造成万劫不复的破坏了,试问,还有补救的办法吗?监督的防线如何前移,少一点马后炮式的遗憾,该是媒体监督所应改进的工作。
文/慕毅飞
来源:红网
作者:慕毅飞
编辑:易木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