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凝的经历让许多人唏嘘不已,也令我想起了曾经发生在日本的一个真实故事:话说一大学毕业生去应聘,因落榜而自杀,未遂。正当他昏迷之际,却传来被录用的喜讯。原来此人名列榜首,因统计出错而名落孙山。但就在他准备把喜讯告诉朋友,庆贺一番之际,又传来被解聘的消息。因为老板认为:失去此人,乃是公司的大幸,这样可以使公司避免将来发生更大的悲剧。
用这个故事来观照李凝的遭遇,似乎有些残忍,但正如其所昭示的那样:一个人如果连这一点心理冲击(无论是喜还是悲)都承受不住的话,那么其所为的“前途”本身就是可疑的。在这个意义上,我倒觉得让李凝“废”在高中阶段未尝不是件好事,如果等到他将来走上社会再发生这样的情况,那么对其个人、单位甚至国家的冲击和危害无疑会更大。
李凝事后感叹,贫困也是笔财富。持这种观念的国人不在少数,但在我看来,贫困本身并非什么财富。从逻辑上讲,如果贫困真是财富,我们为什么还要改革发展脱贫致富呢?从现实中看,许多有过极度贫困经历的人,一旦手握重权又无人制约,其贪污腐化的速度往往更快、更彻底。事实上,如果硬说贫困之于人生存有什么积极意义的话,我想恐怕在于提醒富裕了的人们不忘前事、戒奢戒狂,问题是,有几人能做到这一点呢?
中国的高速发展正在急剧改变这片土地的贫困面貌,一夜暴富的神话每时每刻都在上演。这时候,如何理解奋斗的意义、合理地支配财富正成为摆在国人面前的一道现实考题。遗憾的是,有太多人像李凝那样,家里一夜暴富后,连一点努力向上的动力都没了。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在于,过去三十年,我们的财富教育偏重于对金钱的“去污名化”,却没有教会人们怎样理性的看待金钱,结果不少人贫穷时克勤克俭,一旦暴富便穷奢极欲,甚至“因富返贫”。这方面的例子,在部分拆迁农民身上表现的尤为突出。
基于此,我们倒真该对李凝的经历表示一些同情。因为在某种意义上,他也是受害者。但是,如果我们的同情仅仅停留于感官层面,那么无疑是肤浅且无补于事的。正所谓“富不过三”,如何打破中国人的这个财富魔咒,实现“三代培养一个贵族”的文明演进,这恐怕才是富起来的中国必须思考的问题。如果一直抱持暴富心态,那么即便不“因富返贫”,恐怕也会有许多人像李凝一样,赢了财富却输了人生。
文/王垚烽
来源:红网
作者:王垚烽
编辑:叶鹏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