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十年不“看海”需要的不仅是时间表

来源:红网 作者:李振忠 编辑:叶鹏 2013-07-23 00:05:29
时刻新闻
—分享—
  据7月22日《北京晨报》报道,我国力争用5年时间完成排水管网的雨污分流改造,用10年左右的时间,建成较为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这是记者近日从住房城乡建设部获悉的。
  
  城市十年不“看海”,需要的不仅是时间表,而是一种先进城市建设理念。
  
  青岛人可以看无边无际的大海,但无需在大雨时“看海”。有报道说这个不“看海”的功劳归于德国人建成的排水系统,其实又不尽然。原来德国人建成的排水系统仅限于老市区,其余新市区同样不容易产生内涝而出现的“看海”窘境。这至少证明了青岛市的排水系统,在原来的德建排水系统的基础上又有所升级、扬弃。在江西赣州,有一条著名的排水沟渠“福寿沟”,建于宋代,如今在市政工人维护下,仍在发挥排涝泄洪的功能,这个区域也从未发生过内涝。同理,福寿沟之所以千年不内涝,是一种更好更恰当更科学的与大自然和谐同步,没有了这种与大自然共舞的和谐理念,一万年也未必能找到不“看海”不内涝的远景。
  
  昆明一位排水专家对此直言不讳:“当昆明市地上工程快速发展时,繁华的商业街和高楼大厦下面,是一套无法与之同步配套的排水系统。”发生这样的尴尬,恐怕未必就一定是现代人现代工程理念不如古人,而更多的是一种懒政和偷工减料。开发商也好,建筑商也好,建成的繁华商业街外观没有问题,设计图纸没有问题,但往往金玉其外败絮其中。部分建筑物存在“楼倒倒”“楼脆脆”现象,这还是发生在眼前,连五年都挺不住,何况百年?豆腐渣工程的严酷现实之下,建筑商开发商,怎么可能在地下排水系统上下高于古人的功夫?
  
  陕西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专家程文利说,城市发展中,大树变成绿地,沙土地变成水泥地,雨水下渗能力弱化,汇集至城市道路形成水流,这是城市内涝主因之一。现代人缺乏的,往往就是这种祖先传承下来的天人合一的境界。人类不应当是一种索求无度的破坏性动物,它至少应当达到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保护的底线。然而事实却是人们对大自然的无限制破坏。以大树进城为例,城市在急功近利建设理念之下,驱逐贱树老树,重金买来山中大树贵族树装点门面,如此好戏轮番上演,又怎么可能保持住城市的水土?整个城市的地面都硬化了,连知了的声音都成为过往的历史,如今却拿萤火虫来硬撑爱自然,这实在是一种假到不能再假的伪和谐伪自然。
  
  十年不“看海”,缺少的不是时间表,而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不与大自然共舞,十年后还得“看海”。
  
  文/李振忠

来源:红网

作者:李振忠

编辑:叶鹏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3/07/23/3086274.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