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确,“八项规定”抓铁有痕、教育实践活动也是落地有声,一些官员因为顶风违纪被严厉惩处。这些铁的纪律、鲜活的个案,让有些干部感觉到“不自在”了。“不自在”本应是干部的一种“常态”。只有干部“不自在”,才会有群众的自在。
自在和不自在,其实都是相对而言的。之所以现在感觉“不自在”,那是因为过去某个时期的“太自在”,把权力作为享受的资本,不思进取、无所事事,热衷于做太平官,沉迷于个人享乐,对权力无所畏惧,为所欲为,唯我独尊,颐指气使,沉醉在“太自在”之中,全然忘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样的“太自在”,只能让群众觉得“不自在”,而最终也会惹得干部自身的“不自在”。
自在和不自在,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领导干部严于律己、躬尽瘁、深入一线、艰苦奋斗中的“不自在”,就会有老百姓的满意和舒服。“君子言忧不言乐,然而乐在其中也。”,用干部的“不自在”换来百姓的“自在”,这样“与众同乐”的自在才是长久的自在。而不思百姓的“优哉游哉”,纵然有一时之“太自在”,然“小人知乐不知忧,故忧常及之。”
因而,要想有百姓的自在,也是为了官员自身最终的自在,还是需要把“不自在”作为领导干部的一种“常态”。这不仅需要思想教育的软约束,更需要制度的硬杠杠。“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出台“八项规定”、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一系列举措,就是要让领导干部始终处于监督约束之中,处于“不自在”之中,既是为了人民群众的自在,也是为了保护领导干部的最终“自在”。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权力就是一份责任,权力越大责任越大,对自身的要求也就越高。当“不自在”成为领导干部的一种“常态”,失去小我“自在”,坚定的践行群众路线,时刻保持一种“民忧我忧,民乐我乐”的爱民之心;侵食不安,时不我待的奋斗精神;清正廉明,秉公执法的公正之心,才会换来发展的跨越、群众的满意,也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幸福自在。
问/肖映铭
来源:红网
作者:肖映铭
编辑:叶鹏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