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为湖北老乡,“打洋工”为何境遇如此不同?原来,外面的世界,不止有精彩,也有许多无奈。“打洋工”、“发洋财”并不是件容易事儿。一旦被黑中介骗到国外“打黑工”,既无保障,还难维权,得不偿失。
改革开放至今,“打洋工”已不新鲜。但对于“打洋工”的利弊权衡,社会认识还缺乏理性。尤其当政策舆论宣传的功利性和务工人员急于“发洋财”的急迫心态对上号时,类似的故事还会发生。若只看硬币的正面:手握一技之长,又有专业组织,出国“打洋工”,挣得确实不比国内少。但“打洋工”还有鲜为人知的另一面:海外劳务毕竟不是出国旅游,许多岗位辛苦异常,是外国人不愿做的,因此工伤、疾病等风险必须细思量。《三秦都市报》曾报道,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中,面临辐射泄漏,东电曾大量使用外国临时工从事危险作业。
舆论导向也应客观。有关部门不能为完成招工任务而误导劳动者“国外的月亮大又圆”。对此,国家商务部门的做法十分理性。针对“打洋工”的劳务纠纷问题,商务部门始终善意提醒,“国(境)外并不是到处是黄金”,要懂得规避风险。而劳动者也不能偏听偏信。要在“外国的钱好赚”等宣传口号中明辨组织者用心,借助相关部门识别真伪,避免上当受骗。事实上,国内同样拥有巨大市场,劳动者不应该“眼睛朝外”。若仔细观察,“墙里墙外”都是花。作为“世界工厂”,国内“技工荒”仍会频现。只要拥有“技术卡”,到哪儿都能“刷钞票”。当然,也只有在政府、企业及社会组织为其提供就业指导等对口服务前提下,劳动者“家门口就业”的信心才会倍增,继而做出适合自身的理性选择,而非盲目追求“出国打工热”。而留下了技术人才,对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同样功不可没。
当出国务工逐渐成为一种需求和时尚,政府更应该善助善为。归根结底要对“打洋工”依法予以规范。除了依法审核涉外务工中介等组织机构资质外,还应按照法律程序对务工人员的劳动安全、劳动报酬等基本权益给予保障,并通过驻外使领馆、劳动部门对其进行跟踪联系,让赴外务工人员安心务工。
文/刘健
来源:红网
作者:刘健
编辑:叶鹏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