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十年前,村村有小学、初中,乡里有高中,曾经风风火火的农村教育随着农民进城和撤点并校的推行,已经面临着凋敝的困境,而围绕农村教育出现的问题则是不能回避的。农村教育的滞后,农村教育随着优质教师的外流带动了优质生源的外流,进而形成恶性循环,一方面是农村教师缺乏,另一方面却是特岗难招,农村教育的危机值得社会关注。
究其原因,一是负担重。特别偏远的农村地区,教师往往因为配备不齐,很多都是跨学科,成了“万金油”,要老师具有所谓幸福感是不现实的。“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像一个紧箍咒让教师的业绩无极限化,教师很难产生满足感,许多教师心理都出现了亚健康。据调查显示,大多数教师的工作基本都在10个小时以上,一般人只看到教师三个月的假期,或者只看到教师课表上的工作量,就断定说老师很轻松,但是却忘记了老师额外需要加班的时间,况且教育不是生产线,每个孩子也都是一个“问题”制造者,所以教师工作弹性大。社会上大多数人常常用有色眼镜来看待教师,对教师的要求近乎苛刻,学生只要出现点问题,就会迁怒于老师,往往在发生纠纷或是事故的时候,教师就成了个别人发泄对社会愤怒的目标,教师实际也是一个弱势群体。应试竞争的巨大压力,教师感到心累、焦躁、失眠,有时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普遍存在职业倦怠、亚健康状态。
二是收入少。近些年来虽然国家提出教师的工资不能低于公务员的整体水平,但整体收入还是偏少,老师的职业特殊性决定它不是一个生产单位,更没有“灰色收入”来源,特别是农村地区教师的收入就更少了,近几年,教师的工资待遇甚至比不上农民工,这让曾经以铁饭碗为傲的教师更增添了深深的挫败感,感到前途渺茫,很早就看到了自己的未来的状态,再加上工作的重复性加剧了厌倦感,老师也只是表面荣耀。教师的职业是当今最为“开放”的职业,随着社会的发展,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越发重视,教师的工作及教师的行为举止随时都受到社会的监督和评价。
三是社会的“歧视”。目前一个有点技术的工人,出去一天的工资都有100-300左右,所以随着社会价值观的变化,对以往老师的奉献和清贫不再是报以“敬仰”,再加上现在家长畸形的教育价值观,导致老师(特别是农村地区的老师)社会地位普遍不高,在岗位坚守和奉献社会上很多人也出现了动摇,其本质原因还是教师社会地位低,收入不高造成的。
四是教师队伍“青黄不接”,一些偏远的农村学校现在成了城里学校的教师培养基地。虽然农村学校总在培养人才,但怎么也留不住人才。很多校长在开学时总会担心课程安排好了,有些教师悄无声息地就调动了,导致教学管理很被动,这种逆向流动,造成城乡教师分布失衡,城镇教师大量超编,农村中小学教师越来越紧张,因为教师缺编,农村中小学不得不大量聘请代课教师。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不具备教师资格的,使广大农村学生难以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由于学生人数众多,且优质生源大量流入城镇学校,可还要完成教学质量任务,教师们常常吐槽:高中的升学率可以归结为生源的优劣,可初中小学教师却要担负“没有学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畸形的人才观导致了教师负荷大多到了不堪忍受的地步。但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严重老化,比较明显的是一批当年民办转正的教师大量退休后,教师的现实条件一时无法吸引素质较高的年轻人来到农村,不能像“大学生村官”一样给予优厚的待遇,导致很多人不愿意加入到教师行列。尽管近年来大量招聘了特岗教师,但是他们还处于新教师的成长期,还不能成为教学的骨干。由于缺编,众多农村中小学英语、音乐、美术、体育、计算机等科目专业教师严重缺乏,更不要说专题研究、实践操作等新兴课程了。
文/危勇
来源:红网
作者:危勇
编辑:叶鹏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