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要规范师德“底线”,更要重视惩罚教育

来源:红网 作者:孙明 编辑:叶鹏 2013-09-10 00:03:30
时刻新闻
—分享—
  对学生体罚、言语“损人”的教师都属于触犯师德“底线”,将被立即解聘。8日在北京东城区“教育微创新”主题研讨会上,相关负责人表示,月底前,东城区将公布教师“道德底线”具体标准,“触线”教师将直接解聘。(9月9日《新京报》)
  
  一切美好从赞扬开始,对待学生应该多多赞美,少些苛责,这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共识。师德“底线”是要规范教师的言行,对动辄就体罚和言语“损人”的教师采取“一票否决”,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的教育规律。然而初衷虽好,在执行的过程中难免会遭遇现实的瓶颈,结果可能会适得其反。
  
  首先,师德“底线”是在倡导赏识教育,固然能增强学生自信心和自尊心,但不是学校教育教育的全部。适时的惩罚教育和挫折教育,有利于遏制学生的错误行为和增强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惩罚教育不等于体罚更不是棍棒,没必要谈“罚”色变。“师德”底线中涉及到关于体罚和“言语损人”的规定,其实是在淡化惩罚教育。缺少惩罚的教育使教育走向另一极端,没批评、没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也是对教育的不负责任。
  
  其次,学生一般都在犯错中成长,教师不能对错误姑息纵容,甚至等闲视之,而应该规范和矫正学生的行为。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批评和惩罚的过程中,谁来界定是否矫枉过正?会不会遭遇到过度维权的家长和学生,会不会在家长和学生的挑剔下,遭遇到不公平的待遇,会不会因此使教师对学生“敬而远之”,不敢越雷池半步。教师一旦变得患得患失也就失去了教育的权威性,转而用一种不闻不问的稳妥安全的消极处理方式。这种冷处理其实比教师的批评甚至责骂危害性更大。
  
  当然,师德“底线”的出台也给教师敲响了警钟:第一,多多与学生沟通,对待学生一定要耐心细致,要给与学生更多的关爱和理解。第二,理性对待学生的错误行为,要对事不对人,惩罚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不可因学生的错误就对学生进行人身攻击和全面否定。第三,惩罚也要遵循适度、适时、因材施教的原则,不可简单粗暴“一刀切”。
  
  文/孙明

来源:红网

作者:孙明

编辑:叶鹏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3/09/10/3139613.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