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东商报:“念不好书就扫大街”何以成为戒尺

来源:红网 作者:王继安 编辑:叶鹏 2013-09-16 21:48:46
时刻新闻
—分享—
  博主小孙昨天介绍,最近,他在车站遇到一熊孩子,大哭大闹不想去上学,妈妈气急,指着旁边的环卫工说:“不好好读书,以后只配扫大街。”把环卫工当反面教材,教育不愿意上学的孩子。家长如此激将法,让路过的网友感到气愤。(9月15日《武汉晚报》)
  
  做人上之人,这是“中国式家庭教育”中强化孩子理想信念的惯见场景。何为人上人?这就少不了一个参照,于是,“不好好学习,以后只配当××”的训词自然而然成了家长们的天然戒尺。
  
  但是,此般方式与一般“恫吓教育”相比,有其为害更甚者。
  
  首先,该家长几乎指着环卫工的脸数落自家孩子,如此一来,不免“教育”了自家孩子,却伤了无辜者的自尊。环卫工的弱势,已经在劳动强度、保障力度、人身安全上体现得相当苛刻,如果在权益已然这般低洼的基础上,还要当面承当家长们育子心经里的“反面教材”,情何以堪?
  
  再者,从教育的角度,即便孩子接受了“长大不做环卫工”的信念,但父母“不齿与之为伍”的人际观念会对孩子造成什么影响?成长阶段的孩子,人格形成比立志规划更紧迫,将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比将来从事什么职业更重要。如果在这个时候,却不幸因袭了家长的刻薄尖酸、任意非人,那么在不久的将来,会不会又有一个“熊孩子”出炉,亦未可知。
  
  最后,“不好好读书,以后只配扫大街”的说词,明显语带歧视。职业平等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它既牵涉民族文化的心理背景,亦与当时社会大环境相关,曾为下九流的唱戏、相声、杂技当下已成文化翘楚,并以国粹名之,行内人地位更是因之陡显。不妨再普及一下这个理念:职业无贵贱。每种工作都需要有人干,都会嵌含于社会生活有序运转的链条中。而职业歧视,不仅导致某个人群与正常社会生活的疏远,而且,如果这种“人为制造人格不平等”实现了代际传递,迟早会构成社会撕裂。对此,不少西方国家以“反就业歧视法”规避,于是看到,当地官员子女甚至总统子女做普通职员或餐馆侍者亦不新鲜。
  
  职业理想教育,这个可以有,但是秉持什么样的观念很重要。在这一点上,中国家长需要反思的东西很多。这方面,不妨看看美国。
  
  美国的学校专给孩子们设有“职业日”,届时,校方会请社会上“三教九流”的人给孩子们介绍各自的工作,这一天孩子们学到的并非从事什么职业赚钱,而是如何靠工作立足存活。这种方式造就了这些“洋娃娃”五彩纷呈的职业愿景,有想当总统的,有想开货车的,有想当动物饲养员的……而家长们也会以坦然的口吻谈论孩子的前途。而每年的4月22日则是“带孩子上班日”。这一天员工们可以带年满6岁至16岁的孩子来上班,让孩子了解父母的职业,从小就体验到任何一个岗位都是社会所必须的,都值得尊重。
  
  由此看来,良好的文化环境和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职业观塑造至关重要,如果青少年对体力劳动、平凡劳动形成固化职业歧视,对勤劳诚实品质漠然视之,对不劳而获心存痴迷,则很难想象这样的孩子会有怎样的前途。
  
  文/王继安

来源:红网

作者:王继安

编辑:叶鹏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3/09/16/3146292.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