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农大蚕丝科学系教师有10多名,2013级“自然创新实践班”学生只有9名。如此尴尬的局面,折射出当今大学教育领域存在的一大问题——某些涉农专业日渐式微,有的甚至成了“被遗忘的角落”。长此以往,这些专业会不会无人问津?想来不由令人担忧。
大学专业的设置,必须顺应时代潮流、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蚕学专业是否有存在的价值?相信稍有常识者都会给出肯定的答案——衣食住行是人生存、生活的四大基本需要,蚕学专业在解决“穿衣”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曾几何时,华农大的蚕丝科学系的发展和研究都经历过非常辉煌的时期,上世纪曾为23个国家和地区培训了几百名学员。为何这个实用性很强、也曾经做出过很大贡献的专业,现如今却门可罗雀,成了招生难的“重灾区”呢?新闻里给出的解读,是源于“社会对涉农专业的偏见”。这当然没错,但我觉得没有说到根子上。当今社会为啥对涉农专业有偏见?我认为主要原因是政府部门对涉农专业的宣传力度和支持力度不够。尽管“三农”问题一直以来都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但对大学涉农专业的实实在在的支持似乎不多。相对于某些“热门专业”,默默无闻的涉农专业难免会被“边缘化”。
涉农专业培养的是农业技术人才,应属于非常“基础”的学科,务必要引起重视。民以食为天、无衣不能遮羞避寒,这才是真正的“重中之重”。扶持“涉农专业”不能只靠老教授捐款,而应该由政府部门出台相应的鼓励和扶持政策。另外,媒体也应加大宣传力度,让全社会都能对涉农专业有更多的了解。比如,蚕学专业学生的就业率几乎达到100%且就业质量比较高、大多去大型的丝绸集团工作的事实,就应该“广而告之”,让更多的人知道。
文/李维焕
来源:红网
作者:李维焕
编辑:叶鹏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