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督学成为专业权威,才能避免“只督不导”

来源:红网 作者:孙明 编辑:叶鹏 2013-09-24 23:29:24
时刻新闻
—分享—
  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日前印发《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办法》。根据《办法》,全国30多万所中小学到今年底均将配置挂牌责任督学,对学校的招生、管理、课程设置、师德建设以及学生减负等问题进行经常性督导。(9月24日《新京报》)
  
  每一位老师对督学都不陌生,因为他们会周期性到学校督导检查。学校也会在督学来校之前做足功课,教师突击准备教案,学生提前打好招呼,学校做好教学资料,生怕被揪住小辫子。学校未雨绸缪后,督学往往无功而返,因为校园环境整洁、老师上课饱满、学生安分守己,督导检查往往沦为督学在校领导的簇拥下参观校园。而且,即便认真严格的督学,也停留在挑毛病而非解决问题的表面功夫。这些潜规则让督学的督导工作变了味、打了折。
  
  虽然现实中,督学的作用流于形式,但这种督导确实是现代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教育法、教育督导条例对此有明确规定,这是河南焦作提出并实验之后,自下而上被纳入国家教育政策,也可见教育督导对于监督和保障我国教育水平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若想让其百分百发挥作用,必须纠正目前变了味的督导形式,否则就成为学校不可承受之重。
  
  此次出台的《中小学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办法》,传递了积极的信号,但“教育警察”能否对教育行政管理形成倒逼之势,进而从根本上纠正教育的偏差,要看其是否能够规避现行督学的弊端。
  
  我国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督导。教育督导本该成为各个学校的常规工作,从而监督、检查、评价和指导学校管理,但现实中俨然成了走过场或权力寻租的代名词,究其原因无非有三:一,责任督学要求本科学历和10年教育教学经验,但教育行业中大部分人也都符合这个标准,范围过宽会让督学人员良莠不齐,为权力寻租埋下隐患。二,各级督学往往采取任命制,退居二线的校长、行政人员、教研员往往成为不二人选,这就使督学带有“安抚”意味。这些人对督学的专业认同度不高,仅靠工作经验和督学权力来开展工作,造成“只督不导”的尴尬境地。三,督学权威性不高,督导力度受制约,这就使得“督学”同时不能“督政”,对教育投入、政策是否到位、缺位、越位很少涉及。
  
  当然,教育督导的最终落实要靠建立健全督导制度完成,尤其是对于督导人员的选拔和聘任,这是落实督学的关键因素。对此,我们可以借鉴欧美国家的教育督导经验,增强督学的专业性和权威性。比如政府应责无旁贷肩负起聘任督学的任务,同时实行督学资格证书制度和职级制度,保证更多优秀人员充实到督学队伍中。这样,督学和学校才能共同进步。
  
  文/孙明

来源:红网

作者:孙明

编辑:叶鹏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3/09/25/3153208.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