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人人“封官儿”也是一种权力常识教育

来源:红网 作者:万光武 编辑:叶鹏 2013-10-15 00:20:27
时刻新闻
—分享—
  湖北武汉一所小学,一个班中42个小学生,却有近50个班干部头衔,除了大家熟悉的班长、组长、课代表,还有关长、门长、领读员……班主任老师笑称人人都是班干部。(10月14日《京华时报》)
  
  所有的学生都是“官儿”,“官帽横飞”之下,“官样语言”、“官样做派”难免会弥漫于课堂。如此“干部密集型”环境,是否会诱发孩子的官本位思想,恐怕是最让人担心的问题。而事实上,人人“封官儿”是利还是弊,能否给教育带来正能量,完全取决于老师和学生对于“官儿”本身所代表的责任与权力,是如何认识与理解的。
  
  直观地去说,就是当学生获得了某一个“官衔”后,自己感受最明显的,是拥有了在某方面“管人”、甚至与其他班干部进行“利益交换”的特权,从此可以高高在上了?还是感到压力更大,需要承担比别人更多的责任、接受更严格的监督,只能“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才不愧于“官儿”的称号?
  
  其实,学生对于权力的认知状态,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官儿”的产生机制。如果班干部在选拔上没有公正与民主的规则保障,以至于沦为老师的一言堂,学生只要讨好老师就能获得好的职位,而无需在意同学的支持与否,他们就不可能产生为同学服务的自觉意识,也很难在“权力对谁负责”的大是大非上获得正确认识。在这种只唯上不唯下的权力架构之下,班干部就是想避免“高高在上”的姿态,恐怕都难。
  
  相反,“官儿”的选拔如果是公开和民主的,有一个竞选的过程,想当班干部,就必须严格自律,服务同学,承担更多的责任,努力获取大家的共同认可,那么学生对于当“官儿”的意义,便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官儿”对他们来说,自然便会褪去特权的色彩,还原为一种责任的体现。在这样的认知和事实下,全班都是“官儿”,恰恰代表的是每个学生都有责任和担当,这对他们公民意识的成长,又怎可轻言不利?
  
  所以说,全班都是“官儿”并不可怕,关键一点,是老师要有负责任的态度,认真对待“小鬼当官”这件事,积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当班干部的意义,进而有意识地将其当做一个普及权力常识的课堂,让他们意识到当“官”不是为了管别人,而是为了锻炼能力、服务大家,在头衔分配上,更要做到公平、公开、公正,杜绝一言堂的出现。如此一来,不仅能让孩子得到平等的锻炼成长机会,同时还用事实阐明了“权力即服务”的本质,消除了附着于班干部身上的各种隐性福利,从而让孩子成长的外部环境更加公平。
  
  其实正如该校校长所说,“这些班干部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干部’,叫管理员更合适,是一种责任岗位,是为同学和班级服务的。”可以说,在学生眼里,“官儿”一旦因此而褪去了特权和神秘的面纱,逐渐显现出服务同学的本质,他们对于权力的认识,一定会向常识回归,而官本位思想,也必然因此而越发没有市场。即便在现实中人人都在“当官儿”,也丝毫不会影响学生平等公民意识的养成。
  
  文/万光武

来源:红网

作者:万光武

编辑:叶鹏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3/10/15/3168864.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