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内地生难适应港校,症结在哪?

来源:红网 作者:郑渝川 编辑:叶鹏 2013-10-17 00:07:33
时刻新闻
—分享—
  内地生港校适应问题,近日引发两地热议。曾获港大70万元奖学金的辽宁状元刘丁宁在入学一个月后休学回老家复读,一个理由就是无法适应粤语教学环境。日前,一则香港城市大学内地生和本地生因授课语言问题引发“骂战”的传言,在网上不胫而走。尽管随后就有内地媒体辟谣称事态并不严重,但越来越多内地生赴港求学,在港适应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10月16日《南方都市报》)
  
  2012和2013年,8所香港高校各录取了1600、1590名内地新生,较往年有所增长。这些院校在校方和学生组织层面,均建立了为内地等香港之外生源的新生提供适应支持的机制。以香港中文大学为例,该校建立了内地本科生联合会,目前注册会员超过千人,主要工作是加强本港与内地学生间的联系,通过举办不同的活动,让内地学生更快融入香港社会。公允来说,前述机制长期以来有效发挥着作用,香港高校各级管理者和学生组织领导者也在尽职开展相关工作,很少见到内地院校领导者和学生干部身上的官气。因此,不能以如今内地生适应香港出现了问题,就否认了港校以及香港本地学生、香港市民为此付出过的努力。
  
  但内地生适应问题,如今确实变得更为突出。这必然是与港校招收内地生比例的增加相关,特别在一些研究生专业,内地学生比例已经接近甚至超过香港本地学生。之前,内地生只占少数的情况下,较容易接受“入乡随俗”的安排,会更加自觉去适应香港的文化和社会环境,去接受和尝试粤语。
  
  而当两地生源比例的对比发生较大改变的时候,单方面适应的安排会受到一定挑战,内地生希望港校反过来适应他们(她们)。有港校内地生就提出,“以我们班为例,全日制的本地生就一个,少数服从多数的做法我觉得也是有好处的”。还有内地生提出,不如都改为英语授课,就可以回避粤语和普通话的两选一矛盾。
  
  这种要求是否合理?改为英语授课的建议是否靠谱?港校授课语言通常采用英文+中文(粤语),这主要是由港校师资和生源来源的长期特点决定的。包括许多海外华裔背景的学生,也通常熟悉粤语。因而这种授课语言模式在较长时间内没有遇到太大的适应性问题。近年来,随着香港与内地经济社会联系的加强,普通话在港获得了持续推广,但由于粤语和普通话的发音、语法等方面的显著差异,要求港校师资短时间内全部具备普通话授课、香港和海外生源学生能听懂普通话讲课,也有些强人所难。
  
  至于英语授课的建议,实际上是无法实施的,能够用英语授课、带有国际化色彩的课程。并且,一些中国文化、香港社会背景的课程,如果改用英语来授课,显然有些荒唐。所谓的“骂战”事件中,涉及的正是香港城市大学中文文学硕士课程的“中国文化要义”科目,难道非要用英语来讲解中国文化?
  
  概括起来,内地生要求双向适应并非全然没有道理,港校和香港教师、学生确实也做不到马上转用普通话授课或听课。那么要问的是,双方的诉求真的无法调和吗?
  
  并非如此。造成内地生融合适应难题的很重要一个因素就在于,港校到内地招生时,内地教育部门对于更多内地生进入港校求学可能引起的文化适应问题没有预判,许多媒体热衷炒作港校的学术优势和香港社会的开明包容,不少高中也将港校列为跟北大清华一个层级的名校……都在鼓励学生报考港校,却很少介绍文化背景差异特别是语言差异。很多报考生是按照引进到内地、普通话配音的港片来认识和理解香港的,根本没有提前做好克服语言障碍的适应准备。如果是去纽约或东京留学的学生,至少得在英语或日语上过关吧?如果是南方学生到北方就读,也得带上一些厚实的棉衣棉裤和羽绒服吧?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中西部省份务工者涌入广东寻求发展机会,也都是从学习听和说粤语起步的吧!?为什么去香港就读,方方面面都不向考生及其家长提供适应性提醒呢?
  
  从这个意义上讲,要避免来年及以后再出现内地生严重不能适应港校粤语教学环境的问题,不管是港校,还是内地的教育部门和媒体,都需要向考生及其家长提供全面准确的信息介绍。对于广东省之外的其他省份教育部门来说,甚至有必要从促进两地教育交流出发,在港校每年敲定内地生录用名单后,为之举办专门的粤语短训班。
  
  对于港校在读、至今仍难以适应粤语教学环境的内地生,内地教育部门也应加强与香港教育部门、各家港校的联系配合,为这些遇到困扰的学生提供额外的语言培训、文化和社会背景知识介绍、心理辅导等支持,以让他们(她们)能够真正在港校获得顺利发展,最终学成为香港和内地发展贡献力量。
  
  文/郑渝川

来源:红网

作者:郑渝川

编辑:叶鹏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3/10/17/3171055.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