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前呼后拥的领导视察工作场面和新闻报道比比皆是,前呼后拥是中国官场上的中国特色。但在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唯有山西省政府在民主生活会上被作为阻挡群众路线实践活动深入开展提了出来。当然,有的地方在民主生活会上说是群众路线曾经是走马观花,不够扎实。但是,是怎样造成了走马观花,却只字未提。不如山西省政府的民主生活会开门见山,直截了当。不如这样不给自己留面子,来得痛快和更加真诚。
一些庆典仪式兴师动众、劳民伤财,会场讲排场、动员讲气势,表面上上轰轰烈烈、实际上空空洞洞。一些工作停留在“场面”、“表面”、“纸面”。其实,上级领导下基层“被安排”,是一个普遍现象。之所以“被安排”,是因为被视察的地方官员怕上级看到自己不光彩的一面,是不想挨批评,是想让领导听命于自己的安排,是光让领导到那些具有正面典型意义的地方去走马观花。
而真正应该被领导关心和重视的困难地方,都被“被安排”遮挡的密不透风。于是,群众遇到的老大难问题永远得不到上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所以,国家和省市的一些专项扶持政策和资金怎么也到不了那些真正困难的地方去,真正困难需要帮助的地方,永远是被遗忘的角落。
因此,不管是“被安排”,还是“被前呼后拥”,都与领导的主观因素有着直接的关系,都与形形色色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紧密相连。如果上级领导积极主动拒绝“被安排”和“前呼后拥”,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但是,却始终并未拒绝。而且,都坦然地接受了“被安排”和“前呼后拥”。有的地方,甚至发挥得淋漓尽致。上级要到哪里检查和视察工作,身边工作人员早早就做了提前安排,早早就通知到下级政府办公厅(办公室)去了。于是,上级领导的行踪早已成为人们熟知的“旅游路线”。因此,上级领导的这种检查和视察工作被群众讥讽为“自我表扬”和“自我歌功颂德”。群众根本不愿看这样的新闻报道。
“被安排”的“前呼后拥”,是各级领导干部践行群众路线的绊脚石。今后的群众路线,领导自己敢于带头破除“被安排”和“前呼后拥”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作风,就要对“被安排”和“前呼后拥”提出严厉批评,就要坚决杜绝自己身边工作人员提前给下级打招呼。“多闻其过,不欲闻其善。”燕王向苏代问古代明主治政的经验,值得借鉴。上级领导只有彻底摆脱“被安排”和“前呼后拥”,自己才能获得来自于基层群众中最真实的声音和民情民意。只有勇于踢开“被安排”和“前呼后拥”的绊脚石,群众路线才能真正成为所有领导干部检验工作质量的一面镜子。
文/郭喜林
来源:红网
作者:郭喜林
编辑:易木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