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遴选百人冲击诺奖”关乎努力无关功利

来源:红网 作者:晴川 编辑:艾伦 2013-11-01 00:16:17
时刻新闻
—分享—
  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又称“万人计划”)第一批入选名单近日正式发布。据新华社、《人民日报》报道,该计划将用10年左右时间遴选支持1万名高层次人才,包括100名“具有冲击诺贝尔奖、成长为世界级科学家潜力”的杰出人才。
  
  这一说法引发网友质疑:诺贝尔奖是可以冲击出来的吗?对此,“万人计划”首批杰出人才入选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忠和认为,诺贝尔奖不是冲击出来的,希望社会对基础科学研究不要过于急功近利。
  
  “遴选百人冲击诺奖”有没有实际意义?我持肯定态度。只不过,这里用了一个刺激人心理且易被曲解的“冲击”一词。其实,这个计划的意思谁都明白,就是按照诺奖标准,这些人是目前我国离诺奖最近也最有可能问鼎的佼佼者。
  
  至于这一计划是否“急功近利”,恐怕也是各说各理。事实上,如此做法,国际上也并非没有先例。单说邻国日本,他们在2000年的“科学技术基本计划”目标中,就明确今后50年内要获得30个诺贝尔奖,如今日本已有10人获奖,花了1/5时间就完成了1/3,“功利”变成了事实。何况这“百人”还只是“有望”,还没盲目自信到要定指标。
  
  要说日本之所能成功,原因也很简单。
  
  一个是科技高投入。2000年,该国科研经费投入为1305亿美元,仅次于美国。而科研经费在GDP中所占的比例一直保持在3%以上。可我们呢?按照十二五规划,我国科研经费所占GDP比率也只从1.8%增至2.2%。即便如此,用于项目研究的也只有40%。大量科研经费流失在项目之外,成了部分科研人员的“圈钱”法宝。
  
  二一个与教育模式有关。这也是老生常谈。日本教育有应试影子,但本质上还是走的素质教育路子。基础阶段偏重于非文化教育,而研究生阶段则采用导师制,由导师选拔学科特长生。这与诺贝尔奖注重创新价值本质一致。但目前中国的基础教育,还在应试教育泥淖里滚打,生产出的是大量不会思考,没有创新,更不敢突破常规的做题机器。想成为研究生,首先要过英语这一关。少数出类拔萃的,一毕业又多出了国。学成回国的,按照中国留学生博物馆馆长李克欣的介绍,也只有13%,而就这可怜的数字里,还有很多是逃离了科研的。
  
  尖端科研人才来源地先天不足,人才储备匮乏,科研队伍结构不合理,就很难形成科研梯队,这就是“钱学森之问”。而雪上加霜的是,大学还普遍存在行政化问题。当官场上那一套蹿入科研领地,“研而优则仕”成为常态,在体制与机制上,不是给学者创造适宜、宽松的学术环境反而总是骚扰,谁能静坐冷板凳,一门心思搞科研?
  
  诸多因素叠加,导致我国金字塔尖人才匮乏,也出现了国家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2年里有8次空缺的尴尬局面。而几十年来都与经济类的诺奖无缘,对一个13亿人口的泱泱大国来说,无论如何都是很没面子的事。
  
  不管诺奖评选掺杂何种因素,作为世界最有分量的奖项,其意义是深远长久的,不仅提振国人自信,对一国综合实力刺激提升也是难以估量的,莫言获奖引发阅读海啸就是实证,这也是各国趋之若鹜的原因。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是阿Q,但光眼馋而不去努力也没用。从根本而言,诺奖羁绊不解决,怎么冲击都难乎其难,但“遴选百人冲击诺奖”这种扶上马再送一程的思路,在目前却未尝不是“最优选择”,它关乎努力而无关功利。
  
  文/晴川

来源:红网

作者:晴川

编辑:艾伦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3/11/01/3184935.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