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把“人肉搜索”当唯一选择的社会病灶

来源:红网 作者:寇军 编辑:艾伦 2013-12-16 00:03:33
时刻新闻
—分享—
  12月3日,高中女生琪琪从陆丰望洋河桥上跃下身亡。前一天,因怀疑她偷窃服装,店主将监控视频截图发至微博求人肉搜索。很快,她的个人隐私信息曝光,成为身边同学朋友指指点点的对象。广东陆丰警方8日立案侦查后,将服装店主刑拘。(12月15日《京华时报》)
  
  花季少女走上绝路,与服装店店主“求人肉”的做法有多大关联,如何认定,那要等司法的裁决。不管是出于怎样的动机,以个人的名义来对他人做“有罪”判断,并且广为传播,肯定违反了法律规定。把“人肉搜索”当作唯一选择,首先反映的是法律意识的缺失,同时也要从中审思“人肉搜索”泛化的社会病灶。
  
  “人肉搜索”出现之初,目的是为了在网络社区中集合众多网民的力量,试图探寻真相。其实,通过“人肉搜索”的办法,曾经揭露过许多社会丑恶现象,尤其是在网络反腐等一些伸张社会正义的事件中,“人肉搜索”发挥了超乎想象的功能,由此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社会认可。
  
  然而,“人肉搜索”的奇效神功,并没有让人们更多地注重运用便捷的网络技术,并且规范自己的行为,却越来越被无所顾忌地演变成“爆隐私”、“求八卦”的方式,甚至于成为有些违法犯罪行为的“马甲”,使得“人肉搜索”不断地打上了污名化的烙印。
  
  究其原因,毕竟“人肉搜索”是众人参与的群体行为,自然就会出现无法掌控局面的可能,最终导向何方,常常会发生许多变异,与“人肉搜索”发起者的意图大相径庭,也未为可知。“人肉搜索”虽然可以动员沉默的大多数积极参与,勇敢发声,却阻止不了“众声喧哗”造成的变样走形,足见“人肉搜索”的双刃剑特征。
  
  再者,每当遇到社会不公,义愤填膺却无计可施,或者个人遭遇不公,无法得以及时排解,还可能要为之付出高昂的社会成本,“人肉搜索”成为理所当然的首选。无可奈何、实用省事的社会心理,成为“人肉搜索”被广泛使用的基础。但是,不考虑“人肉搜索”的法律边界,也随着网络上各种轻率举动而埋下了祸根。
  
  还有,在众多实际案例中,一旦无法锁定“人肉搜索”恶行的始作俑者,面对汹涌的“人肉”浪潮,总是让人充满四顾茫然的无力感。法不责众的尴尬现实,加之人们对社会言路的不畅本来就有怨言,担心整治“人肉搜索”会殃及其他,于是,情有可原与理该当罚的双重纠结,使得治理“人肉搜索”的难度大为增加。
  
  可见,作恶的“人肉搜索”之所以肆意猖獗又屡禁不绝,不是网络技术的逻辑必然,终究还是法治观念淡薄,以及社会舆论生态的不完整造成的。而有些假借正义的名号所进行的“人肉搜索”,不过是在发泄个人的情绪,来满足个人目的,全然不顾是否损害他人和公共利益。揆诸现实,如果让生命的代价白白付出,那么“人肉搜索”的恶行还会继续妄为,社会当对此有所警醒了。
  
  文/寇军

来源:红网

作者:寇军

编辑:艾伦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3/12/16/3225975.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