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医疗,就是超过疾病实际需求的诊断和治疗的行为,包括过度检查、过度护理等。简单说就是小病大治,明明吃药或打针能好的一点儿小病,非要用输液去解决,就好比拿大炮打蚊子——大材小用。
医者仁心,拿着过度医疗的回扣钱,缺失的仅仅是医德吗?兰医生为了捍卫最起码的良知,坚守着自己的道德底线,告知患者的真实病情,减少病者不必要的医疗开支,这是失职吗?真诚的职业行为,并没有得到医院领导的肯定,反而使自己沦落到落魄的境地。这,是为什么呢?
其一,医院创收机制存在很大漏洞。医院多会以指标论英雄,过度追求经济效益。院职工的绩效工资核算办法里写着,绩效工资等于科室收入减上缴额再减科室成本加上质量控制考核,而且明确指出了各科室的上缴比例。这样的考核机制,使各科室之间既是合作关系又是竞争对手。
这就意味着,如果医生不参与过度医疗的话,一是工资少,二是考核结果差,三是告知患者实情不受领导重用。果然,记者试图从医院的其他工作人员那里了解一下兰越峰医生的情况,但是,好像全医院的人对她都讳莫如深。就是在这样的利益机制驱使下,医生们不惜践踏医德底线。
其二,医生合法收入过低,催生了过度医疗生长的土壤。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陈秋霖认为,“过度医疗存在的那个核心的一个因素是我们的一个体制因素,我们现在的医院虽然是公立医院,但它实际上要自负盈亏、自我发展,那么医生也是要通过你的服务量来获得收入。”医生的合法收入低了,医院领导为了更好地发展下去,想到最多的只能是“靠山吃山”铤而走险,拓宽不合理的收入来源。
其三,患者心理上急于康复。现在,很多人一旦生病,好像只会想起输液的治疗方式。不管大病小病总会想到打上一瓶点滴,更有甚者,换季了、高考了也去挂上一瓶。一个吊瓶,真的有那么神奇吗?每个输液室里,一大片人躺着输液,很壮观,这似乎成了一个巨大的产业。正是因为患者出于急于康复的心理,一听能见效快,医生说啥就从啥,从而助长了过度医疗的歪风。
虽然兰医生的事情只是个案,但医院过度医疗的行为无疑给“天使”的“白衣”蒙上难以漂白的污迹。医患关系早已薄如蝉翼,过度医疗只会雪上加霜。深化医疗体制改革,强化医德教育,加大行业监管,已然刻不容缓。
文/刁颖
来源:红网
作者:刁颖
编辑:易木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