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省钱不讨好”并非公众苛责

来源:红网 作者:宋鹏伟 编辑:易木 2014-01-17 00:04:43
时刻新闻
—分享—
  今年南京市政协为501位政协委员定制了“政协PAD”,不再发放纸质材料。政协方面表示,PAD的采购成本以及系统开发费用为50万元,仅相当于南京市政协一年的材料印制、光盘刻录等费用(53万元),用上四年累计能省下150万元纸张印刷费。对此解释网友提出质疑。(1月16日《新京报》)
  
  纸质材料升级为“政协PAD”,不仅高端大气上档次,而且节能环保,更重要的是每年还能因此节省几十万元的费用,看起来真的很美。然而,舆论还是不买账,除了PAD过于刺眼外,是不是有些网民过于苛责了?
  
  未必。如果说节约是改革的目的,那么算账可能就要更加精细一些。按照南京市政协的表示,一次投资50万元采购的PAD,至少可以用四年,相比过去每年53万元的花费,确实少了很多。比较见高下,但比较的对象是否站得住脚也决定了比较的意义大小。人们难免会问,政协每年53万元的材料印刷和光盘刻录等费用就是合理的吗?平均到501位政协委员身上,每人每年就要花去一千多元,是不是有些多了?至于很多材料是否有必要印刷和刻录、是否双面印刷等细节就更不必说了,既然信息公开不够,那么也很难让大家认为存在就是合理,很难不引起类似逻辑上的质疑——倘若过去的花费就浪费严重,现在纸面上的改进恐怕也就不值得一片赞扬了。
  
  类似的现象并不鲜见,公车改革在多地试行货币化补贴后,也遭遇到诸多的质疑,无不指向比较对象的合理性。单纯以结果论,这样的质疑难免有些不厚道,起码比过去要强了嘛!然而现实就是如此,当改革引发舆论瞩目后,总有人会对各个环节睚眦必较,一旦发现经不起推敲之处,好心就会办了“坏事”。其实这反倒是好事,公众对公权和公款花费总是无限苛责的,想要一片倒的赢得赞誉并不容易,所以“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苛求恰恰是一种舆论常态,既需要有关部门客观看待这种批评式的期望,同样也需全程听取公众建议,主动回应关切,不断深化改革。
  
  按此逻辑,有些人“为什么不能自带电脑”的提议也并不可笑,既然要节约,为什么不能再省一点呢?
  
  文/宋鹏伟

来源:红网

作者:宋鹏伟

编辑:易木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4/01/17/3253781.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