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公车改革要避免痼疾未治又添新伤

来源:红网 作者:寇军 编辑:艾伦 2014-02-26 00:07:46
时刻新闻
—分享—
  2014年初,五粮液集团落下国有企业公车拍卖的“第一槌”;沈阳大东区首批拍卖121辆公车;一些地方公车司机开始辞职改行……地方公车改革迟滞不前的情况正在好转。然而,公车浪费、车轮腐败问题,在新一轮治理中又面临新的问题,国有资产如何卖得合理,改革程序不够公开、拍卖流程不够完善,个别地方的“应付式改革”亟待纠偏补漏。(2月25日《新京报》)
  
  公车改革是大势所趋,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共识。然而,采取什么样行之有效的方式来推进公车改革,却成为“乱花几欲迷人眼”的话题,尤其是面对痼疾未治再添新伤的现实,公车改革的路途看起来有点迷雾重重。
  
  客观而言,消除公车痼疾的决心,无法替代整治公车改革的系统措施,同时,更不能避免车改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漏洞。比如,一说到公车改革就想到公车拍卖,拍卖本来是一种市场化很强的做法,遵循市场的原则是关键,可公车拍卖之前信息公开不足,底价制定又常常显失公平,竞拍者的范围有限制,使得公车拍卖变了味。难怪公众觉得,如此拍卖简直就是应付和糊弄。
  
  公车改革的主旨是为了防止浪费,而公车改革的一些不当的处置方式,事实上造成了“二次浪费”。按理说,超标豪华的公车就不该购置,如今,通过合法的拍卖程序,公车却转到了关联人员的手中,这是典型的“权力自肥”。一边拿着车贴,一边又享受廉价“公车”,不仅是明目张胆地放任国有资产流失,更是公车改革中的内生腐败。
  
  公车改革前的老问题没有彻底解决,在改革的过程中,又出现了一些新毛病,不是公车改革的方向出了问题,而是公车改革方案不完备的体现。公车改革,其实不是公车一卖了之那么简单,核心问题是怎样规束权力,用好每一分公共资金。倘若依然站在既得利益的立场上,公车改革的具体方式必然会偏向少数人的利益,“歪嘴和尚念错经”,追根结底是小团体和个人私心作祟的结果。
  
  由此可见,单就公车来谈公车改革,不可能从根本上规范公车使用。回顾公车改革走过的历程也可以发现,过往的公车改革之所以流于形式,或者最终不了了之,这样的恶性循环,不是公车改革的呼声不高,也不是公车改革的相关办法设计不够多,终究还是权力监督和公共财政制度上的痼疾没有根除造成的。
  
  公车改革是否取得实效,看得见的公车改革红利是一个重要的评判标准。要想达到这个目标,就不能缺少符合现代市场逻辑和公共治理原则的科学制度,不然的话,公车改革能否进行到底,让人怀疑。以改革为幌子来牟利,社会杀伤力更大,如果公众对公车改革失去了信心,公车改革的议题也就掉进了“进塔西佗陷阱”。
  
  文/寇军

来源:红网

作者:寇军

编辑:艾伦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4/02/26/3281801.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