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为官从政就得学学老孟的“遗憾论”

来源:红网 作者:王言虎 编辑:易木 2014-03-07 00:04:19
时刻新闻
—分享—
  近日,记者在采访全国政协社会与法制委员会主任孟学农时,提及“在政治上很重要的时刻两度引咎辞职会不会觉得遗憾”时,孟学农答道,“没什么遗憾。只要心里装着事业,装着群众,尽心尽力地努力工作。参与了改革开放这个伟大的事业,(就)没有什么遗憾。说遗憾呢,那是把个人的升迁看得太重。”(3月6日《大江晚报》)
  
  老孟的“遗憾论”,循着权力与权利的本来逻辑,契合了民众诉求,很自然地,在网上引起一片激赏,“老孟仕途不顺,但人格值得称赞”,“耐得住寂寞,铺得下身子,敢于直言,敢于担当,这真是人民需要的好干部!”
  
  老孟的话,的确暖心,但平心而论,仕途受挫,本就不能以个人情感色彩浓厚的“遗憾”、“不遗憾”论之。从法理上讲,任职范围内发生重大灾难事故,引咎辞职是国际惯例;况且,我国2006年生效的《公务员法》第82条也明确规定,领导成员因工作严重失误、失职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恶劣社会影响的,或者对重大事故负有领导责任的,应当引咎辞去领导职务。
  
  不论北京市长任内的非典事件,还是山西省长治下的襄汾溃坝事故,都属重大灾难事故,负主要责任的领导应该引咎辞职。从这个意义上说,孟引咎辞职算不上遗憾,法律契约的应有之义罢了。想必,这也正是老孟说出“不遗憾”的背景所在。
  
  而“个人升迁看得太重才会遗憾”,则是实实在在地道出了“权为民所赋,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实情。现代化是一个从人格依附到社会契约的过程:纳税人供养公务员,公务员就应该全心全意为纳税人提供服务。这是契约社会起码的运行逻辑。而实际上,只有全心全意为纳税人服务,不必将个人升迁看得太重,是金子也迟早会被发现,本不必纠结于此。
  
  从人性上来看,“个人升迁看得太重才会遗憾”,其实也契合正确的生活态度。老子所谓“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孔子所谓“致中和”,都是从人性上来告诫人们,不要把名利看得太重,恰如其分即可,所谓“中庸之道”。尤其是对公务员来说,置身权力场,自肥趋向下,难免心迷意动,但因角色特殊,更应谦和不逾距:将个人升迁看得太重的背后,或许就是对“为人民服务”的自弃。
  
  但事实上,现实中,不论是官场人士,还是想挤入官场人士,仍旧把升迁、地位、名利看得很重。此前人民论坛杂志的调查显示,68.5%受调查者择业时优先选择“党政机关公务员”。“官迷”迷“官”原因前三位是“灰色收入多”、“权力效用大”、“社会地位高”;而“为人民服务”选项则落在后面。这属于典型的“把个人升迁看得太重”思维。此般思维支配下,很难期待,他们能做出什么裨益民生的善政,反而会侵蚀民利。估计,一旦升迁失利,他们也会感到相当“遗憾”。
  
  “仕途受挫不遗憾,把个人升迁看得太重才遗憾”,老孟口中的“遗憾”与“不遗憾”,恰恰就是衡量官员是否为人民服务的标尺。这话熨帖心灵,更是常识,正如孟学农在《心在哪里安放》中所吟唱的,“只要在难忘的地方,有山在呼唤,有水在荡漾,心,就在挥洒的过程中——发光、闪亮!”
  
  文/王言虎

来源:红网

作者:王言虎

编辑:易木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4/03/07/3289661.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