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镇长带人打记者的理由听起来十分荒谬,实质这位副镇长可能也有难言的苦衷。
当今,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基层许多问题确实很难解决,导致干群关系紧张。有矛盾不怕,但老百姓动不动就上访,请媒体记者来曝光,这让许多基层干部倍感压力。有了记者撑腰,百姓底气就足了,要价更高了。作为镇干部,不采取点措施吓住群众,吓跑记者,遭到上面责怪不说,一旦深挖出些东东来,那是不得了的事。所以,一见到村民带着记者来谈事情,这位副镇长火就不打一处出,动了手。岂不知,他这一出手,反而把事情搞复杂了,有关部门和媒体不深挖、不深查已经不可能了。
有网民说镇领导的打人理由,是把人民群众放到了自己的对立面。这是一种“曲解”。你去问问,哪个干部平时不口口声声都喊百姓是自己的衣食父母。“子女”与“父母”之间闹点矛盾,搞点别扭也不足为奇。“儿子”喝了酒,发点酒疯,打了“父母”,就算把“父母”打死了,这个“辈份”也是永远改不了的。如果说这位副镇长打“父母”是不孝的话,那么打记者是他脑子里存在这样的潜意识:记者是“父母”你们请来的,是来拉“偏架”找麻烦的。有了这样的想法,记者被打也很正常。从这一点上来说,镇领导即使表面上把“父母”喊得整天响,实际上是一群口是心非、没有气量的不孝子孙。
有人说,这样副镇长怎么能做公务员。其实,一些地方很需要这种“敢打敢冲”的干部。群众工作难做,乡镇采取“胡萝卜+大棒”的工作方式。如征地拆迁,总有钉子户“漫天要价”。这个时候,最需要“敢打敢冲”的干部抡“大棒”了。这类干部水平不高,有点蛮劲,只能充当领导的“马仔”。替领导解围,冒点风险,博得领导的器重也是值的。就算事情做过了头,领导也不会过度怪罪。这次打人事件发生后,当地官方出的《情况说明》就轻描淡写地说,“惊动记者”且“不小心致朱志祥家属外套破损”。这样的官方态度对打人官员的“庇护”可见一斑。这种扭曲的官场生态千万不容小觑。
副镇长带人打百姓打记者,看起来有些无奈,但反映出了基层官员的焦虑,是基层官员“权力本位”的意识在作祟。干部只有多俯下身子体察民情,勇于接受公众和新闻媒体的监督,才是真诚化解各种矛盾的正道。
文/胡建兵
来源:红网
作者:胡建兵
编辑:易木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