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卫视新闻大片《绝对忠诚》叙说了11位科学家的动人故事,大量不为人知的神秘生活被报道解密,特别是其父母、妻儿等亲属的无私奉献,成为绝对忠诚的坚强后盾,可敬可畏。他(她)们就是幕后的英雄,是绝对忠诚隐形的注脚,是真正的国家正能量。
我们应该记住这些“更无俗物挡人眼,但有泉声洗我心”的他(她)们——
中科院敦煌戈壁沙漠研究站站长、“沙漠游侠”屈建军耄耋之年的母亲生病住院,接到儿子从莫高窟野外科考打来的电话:“妈,您身体好吗?”屈母:“我好着呢!”屈又问:“妈,您现在哪儿?”屈母清了清嗓子:“我在街上逛着呢!”病友感到奇怪:“老太太,您为什么不告诉儿子真情呢!”屈母答:“我娃上班忙得很,我不让他分心。”
兰州,中科院寒旱研究所楼道里,每天都可看到一位年近七十的老母亲准时打扫卫生。老母亲患严重的颈椎病,躬身都感困难,寒旱所祁连站站长、著名冰川学家陈仁升硬是不让母亲干这差事,但是,为了减轻因丈夫重病十年给儿子造成的沉重经济负担,老母亲硬是咬着牙根干上了。而且,下班后,她偷偷到外面收破烂卖钱,有一次拉了160公斤,疼得老太太腿抽筋打颤,差点晕过去。
熟悉“候鸟”科学家汪思龙的人都说,汪对怀化会同县一片杉木林“望闻问切”的把脉功夫,要比花在沈阳的妻子和女儿身上的功夫多得多,以致17岁的女儿说爸爸在自己的成长中扮演的角色是“never”(从来没有)。
在1992年至1996年,中国航天技术人才流失最多的时刻,杨红兵军人出身的父亲,经常打电话,鼓励儿子坚守西北大漠的苍凉,扎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他重复最多的一句话是“不要当逃兵!”
去年,一边是心脏衰竭的父亲21次住院需要照料,一边是天宫一号临发状态的测试发射协调负责工作,二者不能兼顾时,76岁的老父硬是让儿子杨红兵——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火箭加注“敢死队长”选择了后者。
吴通华33岁就成为中科院研究员,34岁成为博士生导师,这位著名的冻土科学家为了事业,与家人聚少离多,36岁还不想生子。双方父母由责怪不解到慢慢理解,妻子由两年前给他下的要么换工作、要么离婚的最后通牒令,到忍受孤独,理解支持丈夫事业,夫妻比翼齐飞。
……
数不清的困难,数不清的孤独,数不清的思念,数不清的需要,数不清的期待。但是他们知道,在自己需要丈夫、需要儿子、需要父亲时,自己只有选择忍受,选择克服,选择奉献,选择善意的谎言,为的是不让他总为自己担心,让他减压减负,让他更好更安心工作,因为他是人民科学家,干的是大事,是国家的事。这就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家国情怀,国家国家,国在前、家在后,有国才有家的朴素哲理。这样的家国情怀是那样深刻讽喻着腐化堕落的人群,警示着众多应声落马的官员家属们:当家属要当正能量,当家属要做建设者。
这些科学家亲属讲的话,语调不高,朴实无华;他们整天喂猪打草,抛粮下种,默默无闻,技术含量不高。但是,正是他们的这种平凡诠释了伟大——他们瘦弱的肩膀一方担负起沉重的家务,一方担负起民族振兴的大义;他们朴素的人生底色映照出爱国无私的忠诚品德,彰显出克服困难的坚韧意志和无穷力量。
他们的言行,与战争年代老百姓送郎当兵,给子弟兵带路,帮子弟兵筹粮备草,穿过枪林弹雨给子弟兵送枪弹药品;与冀中平原的抗日地道,淮海战役的独轮车,沂蒙红嫂的奶汁一样,掷地有声,可圈可点。他们用牺牲成就了自身品格的高尚,用牺牲辅助了科技兴国的梦想实现,用牺牲浇铸了科学家绝对忠诚的坚强后盾,用牺牲表达了对民族对国家对人民的大爱,用牺牲诠释了英雄背后的英雄的深刻含义。
此时,我心底里不禁回荡起1986年,湖南广电试水拍摄的经典电视连续剧《乌龙山剿匪记》的片尾曲,我稍作修改:也有老母亲,也有心上人,也有生死情,也有离别恨。进山就爱山常青,牺牲铸就爱和恨,染尽热血含笑去,高山流水科学魂……
我想,当家属要当正能量,这是湖南卫视新闻大片《绝对忠诚》的又一深层表达。
文/吕高安
来源:红网
作者:吕高安
编辑:易木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