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颜面”因何总“扫地” 

来源:红网 作者:戴卓 编辑:刘艳秋 2014-05-10 00:13:05
时刻新闻
—分享—
  一张河南信阳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支队上街大扫除的照片,昨日在微博引起热议。10多名工作人员在不到10平米的人行道上“埋头苦干”,因为地面干净,被网友质疑照片系摆拍。对此,信阳市管理行政执法支队办公室吴主任称,“照片不是摆拍”。吴主任解释,由于该路段餐饮店较多,人行道夹缝里的竹签很多,需要清理。(5月9日南都网)
  
  扫的究竟是什么?网友们纷纷给出了答案,“扫的是智商”,“扫的是节操”。网友仅看到一张图就质疑摆拍,吴主任“觉得委屈”。委屈有什么用?反思“颜面扫地”的原因才是关键。
  
  “颜面”因何总“扫地”?一方面,这是因为官方仍未抛弃以往刻板的宣传思维,这从网络上频频爆出官员摆拍新闻即可见一斑。今年3月,一张领导带头清理栏杆的照片在网上疯传,四川叙永县委书记带头扫街,摄影师蹲地拍官员。这张照片宣传动员市民,参与整治环境活动的动机是好的,在宣传机构看来,领导带头示范的照片,能表明政府的决心和态度。但其如此明显的摆拍带来的效果却适得其反,在网络上被众人吐槽,引起热议。
  
  随着人们的权利意识的增强,主动参与管理的意愿越来越高,这样模式化、刻板的下基层、带头示范也就过时了,如此生硬的宣传只会起到相反的效果。
  
  另一方面,移动互联网的崛起也不断挑战着领导“摆拍”的权力。简单生硬的“摆拍宣传法”,很难制造出“不经意”的效果,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千千万万的网民雪亮的眼睛足够让“摆拍”无所遁形。2014年3月抚顺市委书记王桂芬排队乘公交,以及与环卫工人一同清扫大街的照片在网络流传,网友一针见血地指出:“王桂芳运气真好,一出门就遇到拿着专业摄影器材,并喜欢抓拍的高手”。千万个普通个体“曝光”的能力不容小觑,人们也不再是“报纸宣传”模式下的被动接受的“草民”。
  
  移动互联网的力量在某种程度上为舆论监督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因此,官方的宣传不能再简单停留在“纸面上”,而应该具有“新思维”,充分利用互联网才能不至沦为“被动”。
  
  与时俱进,开拓思维。要想作好秀,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只有如此,才不会再次“颜面扫地”。
  
  文/戴卓

来源:红网

作者:戴卓

编辑:刘艳秋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4/05/10/3345601.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