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假日经济”只是一副“调味剂”

来源:红网 作者:向浩 编辑:刘艳秋 2014-05-11 00:03:03
时刻新闻
—分享—
  5·1黄金周的假日热潮尚未褪尽,5·11母亲节便接踵而至。
  
  现如今,每逢节假日,最兴奋的不是我们,而是商家;最重要的也不是过节,而是买卖。5.1期间,各大商家、店铺都扎堆促销,纷纷打折,迅速哄热了消费市场。然而5·1消费热潮尚未冷却,各大商家又在为即将来到的母亲节展开促销攻势,各种煽情的促销标语也被众商家们用来营造节日消费气氛;花店“五月康乃馨,爱心献母亲”、珠宝店“金银礼轻,慈母爱重”,更有淘宝店铺出售“最佳妈妈证”……在这种煽情的标语攻势和商品促销打折的情境下,很多消费者开始“孝心大发”,正在掏出腰包、努力思量着给母亲送上一件什么样的礼物。
  
  节假日,仿佛变成了一种商家与消费者的买卖大战,商家们指望在这一天大赚一笔,消费者也积蓄着平时的购物需求到这天来爆发。而且,我们不难发现,这当中表现最为突出、积极的当属电商,他们标语写得最靓,折扣打得最多,促销搞得最火;毫无疑问,这缘于时下网络购物的盛行;信息技术、“O2O”电子商务都给电商们抢占消费市场奠就了一层厚重的技术及平台基石。
  
  于是,5·1节、母亲节摇身一变,成为了“购物节”;不仅如此,像其他节日,情况也大多如是;尤其是“双十一”,现在人们都不称其为“光棍节”了,因为它有另外一个崭新的、更为响亮的称号:“购物狂欢节”。
  
  就拿“双十一”来看,据统计,淘宝商城在去年的双十一当天总销售额高达191亿,再创历史新高!如此之高的销售额着实令人惊叹!对此,我们会顺理成章地认为这种消费模式对推动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我们也很难不去这样认为,毕竟数据压倒了我们。但是,事实真的是如此吗?
  
  早前,人们给这种在节假日集中购物、集中消费的行为冠上了“假日消费”、“假日经济”之称。初步看来,它是一种带动供给、带动市场、带动经济发展的经济模式,为国家回笼大量资金的同时增加了财政收入,加速资金周转等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为它的确活跃了消费、加热了市场。但是,当从整个社会经济格局来探视它,从假日经济的背后来全方位审视它,得出的事实或许跟人们的习惯性思维有所出入。
  
  先引入一个理论:消费函数理论。它是西方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的,它告诉我们,“在时间跨度比较大的时期,消费函数是稳定的”,即人们从收入中消费的比例,从整个社会看是稳定的。这意味着,假日经济尽管会增加上百亿元的消费,但并没有增加社会总消费或提高人们的边际消费倾向(消费是随收入增加而相应增加的,但消费增加的幅度低于收入增加的幅度,该倾向是消费曲线的斜率,是随着收入的增加而递减的),这只是改变了消费的时间和方式而已;若把经济发展比作一道菜肴的烹制,假日经济就只是这道菜肴的一丝调味剂,不能决定菜肴的生熟度,它起到的只是一种“调味”的作用。
  
  通俗的说,节假日商场内人头攒动,电子商场购物狂潮更是如火如荼,销售额也随着猛增狂涨;但节假日后,各商场会出现一派冷清景象,因为人们的需求基本饱和,节假日买得多了,平时需求就少了。这样一来,平均起来算,社会的整体经济并没有因“假日经济”的突然造访而有什么相对性的增加,它起到的只是一种“调味”的作用。
  
  换句话说,在节假日,各大商场和卖场往往以低价和折扣促销,用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长期以来,消费者对商品价格预期不断的下降,假日促销使得假日和平时价格悬殊较大,导致消费行为滞留在各个假日,造成了在节假日疯狂购物而平日卖场萧条的现象,易造成从热卖到滞销的降骤。这会对商品经济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恶化,甚至有人质疑:假日经济是创造需求还是转移需求?
  
  不管怎么说,节假日期间消费的增加仅仅是购买时间的调整和消费方式的不同,它只是一个局部的变动,对社会经济整体影响并不是那么大;它不是没有表现出魅力,但这种魅力仅限于:调味剂。
  
  文/向浩

来源:红网

作者:向浩

编辑:刘艳秋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4/05/11/3346175.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