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我们应有怎样的教育质量观

来源:红网 作者:肖汉斌 编辑:夏熊飞 2014-06-23 00:02:42
时刻新闻
—分享—
  六月是个考试月,高考、学考、中考、期末考,一个连着一个。每次考试,大家最为关注的往往是成绩。可不可以上重点线,能不能出状元,分数是多少,排名怎么样……在社会、家长眼中,考试成绩似乎就等于教育质量。一所学校,学生的考试成绩越好就代表教育质量越高,社会、家长就趋之若鹜,甚至不惜代价也要把孩子送到这样的学校去读书。择校热、占坑班、条子生、天价学区房也随之而生。
  
  被这种教育质量观裹挟,学校评价教师,教育主管部门考核学校时也把学生成绩做为一项重要指标,分数至上。于是,有些学校、教师不顾学生全面发展,只片面追求分数和升学率,考试考什么就重视什么,不考的就轻视甚至忽视。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上做手脚,加班加点,加时加量,书山题海,反复练习。给学生贴标签,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争抢尖子,排斥差生。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因为重分数轻德育以及体育、美育等,学生成长中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学习负担重,近视眼、小胖礅增多,逃学、叛逆,违法犯罪率上升。这些都不容忽视。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首先需反思教育是什么。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认为“教育即为未来人的完美生活作准备”。这里面有三个很关键的词:未来、人、完美生活。教育应该面向“未来”,以“人”为本,为“完美生活”,即幸福奠基。这才是我们所应有的教育质量观。
  
  教育要面向未来而不是只看眼前。成绩是暂时的,一时成绩的好坏,并不能决定未来能否成功成才。只看到眼前的成绩,片面的过度的追求分数,而忽略人格的健全、习惯的养成、体魄的锻炼、审美情趣的陶冶等,学生不能全面发展,行走必将失去平衡,一高一低,又何谈“奔”向未来呢?一只木桶能装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板子,相反,最短的那块木板才是关键。学生就像这只木桶,未来要想装更多的水,智育肯定要重视,但德育、体育、美育等绝不能忽视。未来需要的一定是能服务国家、有利社会的全面发展的人。如果现在的教育“偏心”、“近视”,必将给孩子的未来留下“短板”,甚至因为智育的车轮超负荷运转,其他的轮子没有跟上,有些学生未来还可能偏离航道,这不是与教育的目的背道而驰了吗?
  
  教育要以人为本而不是以分为本。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同一个学生不同的成长时期个性心理也不相同。以同样的考试方式,同样的试题试卷,同样的评分标准去衡量不同的学生,以成绩分优劣、定高低,根据分数给学生贴上优秀、后进之类标签,千方百计把学生训练成做题机器,对很多学生而言这是一种桎梏,不符合人的发展规律。孔子讲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这是对教育的基本要求。教育应该尊重人的个性,激发人的潜能,唤醒人责任,引导人的发展,而不是用同一个模子去生产人,用同一把尺子去修剪人。每个孩子进入学校的时候都是独一无二的,经过教育,离校的时候特长应该得到更深的挖掘,特色应该得到更多的发挥,而不是把棱角都磨平了,没了个性,没了创新,没了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
  
  教育要为学生积淀幸福的力量而不是淘空学生的激情。为了更高的分数,延长学习时间,加重学习负担,反复机械的做题,读书这件本应快乐的事情愈加变得枯燥乏味,学生的内心只会觉得压抑,只想逃出藩篱。当读书成为一段痛苦的旅程,毕业撕书,考后放纵,逃学叛逆等就都不难理解了。社会和学校是不同的,在学校很看重的分数在社会往往无人问津。离开学校,走上社会,高考状元不一定就能出类拔萃,学霸也不见得就能幸福至极,差生更不一定痛苦到底。时间是公平的,大浪淘沙,当生活的激流冲刷尽成绩的外衣,留在学生心底的最核心的东西才是幸福的种子。把最核心的价值观念、进取精神、创新意识和行为习惯等种到学生的心底,生根、发芽、茁壮成长,这才是我们应该致力追求的教育质量。
  
  文/肖汉斌

来源:红网

作者:肖汉斌

编辑:夏熊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4/06/23/3383300.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