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灾物资是在灾难时刻,保持人们生命之门畅通的一把“钥匙”。救灾物资惊现问题货,不仅让灾民的心情雪上加霜,政策的善意瞬间被秒杀,更可能导致正常的生命之门被堵死。因此,“发霉门”一经出现,舆论就以高八度的分贝表达愤慨。令人欣慰的是,有关部门并未遮遮掩掩,而是真心诚意的道歉,并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
然而,简单的顺藤摸瓜,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只是治标之策。以“发霉门”为例,问题面包是海南省民政厅向海南华健贸易有限公司购买(该公司为经销商,非生产厂家)。追究责任,只能是处罚“把关不严”的验收干部,以及“毫无责任心”的华健贸易公司,并追究食品生产厂商责任。但如此处罚,最多只能把“发霉门”变成“警示门”,而不能杜绝其背后蕴藏的问题。
事实上,救灾物资“发霉门”,也是一面镜子。一方面,它照出了食品安全的巨大漏洞。其实,“发霉门”只是在救灾的火线上爆发,才如此吸引眼球,才发酵成“发霉门”。想想看,在日常生活中,今天的面包,标注未来的日期,或者,打开包装发现食品变质的案例,谁没遇见过?近期发生的,“福喜”过期肉事件,更让我们看到食品安全领域,暗藏着的“硝烟”。依据墨菲定律,这种日常生活中,并非孤本的食品安全隐患,早晚会出现在救灾一线。
另一方面,也照出了救灾物资采购的短板。试想,没有严密的验收措施,没有动态的储备物资管理,没有一个合格的采购商队伍,仅靠灾难面前,临时抱佛脚,“打哪指哪”式的采购,能把问题货排除在外么?“发霉门”其实也是一次救灾物资“采购门”。它让我们看到,制度的缺失,以及相关部门应变能力的不足。
因此,只靠罚酒三杯式的追究、问责,堵不住“发霉门”。要管住“发霉门”,食品安全部门,要不断加大对问题食品的剿灭力度,让问题食品在市场绝迹。同时,民政部门也要用好“发霉门”这面镜子,扎紧制度的篱笆,在救灾物资管理上,多些防范未然,少些临时抱佛脚。
文/薛家明
来源:红网
作者:薛家明
编辑:夏熊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