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消息,陕西省纪委通报6起公款出国(境)旅游案例。其中,咸阳市永寿县交通局局长安荣辉,公款赴欧洲8国旅游,受到党内警告和行政记过处分,退缴有关费用。(9月19日人民网)
既已违规,受罚天经地义,但如此处分质量几何?先看最近的两个例子。9月8日,福建省纪委通报了一起公款旅游案件,厦门市交通运输局一处长受到党内严重警告、行政撤职处分;9月9日,山东省纪委通报了也通报了一起类似案件,菏泽市工商局公平交易局一副局被免职。再加上永寿县交通局长的处分,咋会有三种不同答案?
免职可谓是最常见的“处罚”措施,但凡某地出现了负面事件,有关部门第一反应大多是给予责任人免职处理,但殊不知“免职”本质只是一种组织措施,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纪律处分,但由于能给公众一种丢了“官帽”的表象,因此各地屡试不爽。“撤职”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有关部门的严肃性,对违规违纪者“伤害力”较大。横向比较下来,永寿的“警告”或“记过”则像蜻蜓点水一般,难道山东和厦门的官员分别去了欧洲16国、32国?同为公款旅游,世上最“温柔”莫过于永寿。
再来看如此处分方式的本身属性。根据《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和《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受到警告或记过的,简单地说就是一年内不得晋升职务和提高工资待遇,换而言之原来干什么,现在还可以继续干什么。这对违规者而言几乎“不痛不痒”,因为最关键的“帽子”保住了,“留着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而至于“退缴有关费用”更不值一提,一点旅游费便可“买平安”,谁会吝啬?
因此,无论是横向对比,还是细读有关规定,在相似的违规违纪事实面前,永寿有关部门,连“忽悠”公众的免职都“舍不得”套用一次,如此处罚,看起来是不是就像“闹着玩”的?
“闹着玩”式的处罚,在其他领域也出现过。今年教师节,黑龙江依兰县一教师因没收到礼物,“痛骂学生一节课”。随后,依兰县教育局作出了处罚:撤销涉事教师班主任职务、停课、记大过。处罚之轻,丝毫没有得到公众认可,质疑声反而更大。有关部门又作出了“撤销教师资格,清除教师队伍”等新的处罚意见。舆论虽然得以平息,但新的疑问出现了,对同一事实的处罚,怎能如此前后不一,这究竟是人治还是法治?
官员违规违纪纵然可恶可憎,但它并不代表着世界末日,因为群众相信有关部门终究能给予公平公正的处理。但透过一次次简单案件,群众这一点期盼都几乎化为了泡影。而这,似乎比违纪行为本身还可怕,因为有一把尺子,它的刻度,不仅在白纸黑字上,更在人民群众的心中。
文/冬月禾
(辣味时评,一扫就行!欢迎各位亲爱的作者关注红辣椒评论官方微信!同时官方微信平台将不断推荐展示优秀作者!)
来源:红网
作者:冬月禾
编辑:夏熊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