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企业冠名班级并非教育功利化原罪

来源:红网 作者:吴敏 编辑:夏熊飞 2014-09-20 00:03:31
时刻新闻
—分享—

  据中国之声《全球华语广播网》报道,各地高校已经陆续开学了,但在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今年有件新鲜事,这个学院今年招收的59个新生班级除了一个常规的班级名外,每个班还有一个新名字,也就是企业的冠名。(9月19日《中国广播网》)
  
  “你好,我是波司登班的”、“我是亨通班的”、“我是创元班的”……这是这所学校新生介绍自己的方式。有些别扭,但也很新颖,不免让人想起来一年前,知名服装品牌真维斯出资冠名清华大学教学楼,一度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最终企业撤下冠名权。
  
  事实上,企业冠名班级,确实给人予以浓厚的商业化气息,然则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冠名班级可实现让学生尽早和企业对接,产学研一体化,市场+订单模式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又一种创新,何乐而不为?
  
  存在即合理,此前的“中国移动通信教室”、“飞利浦照明教室”等同样实现了办学双赢,未曾见得就让大学精神沦陷,也没让学生灵魂堕落。一味顶着所谓大学精神的挡箭牌,对企业冠名大学的行为毫无辨析地棒打怒骂,未免情绪化。事实上,笔者认为教育资源配置社会化不是阻碍教育发展的负担,而是推动教育体制改革创新的推动剂。
  
  企业冠名大学,冠名教学大楼,冠名班级,未尝不可。最近火爆的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中讲述了一个故事,香港船王包玉刚的父亲为了能够表达一份爱国赤子之心,捐献壹仟万元用于建设一座旅游饭店,唯一的要求便是这家饭店要以包玉刚的父亲包兆龙的名字命名,叫“兆龙饭店”。这件事情后来被传为佳话,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经典案例。
  
  社会关注企业冠名大学班级的背后,一方面是公众对大学精神存在质疑,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对于这种市场冠名行为产生的利益问题是否公开透明缺乏信心。大学精神可以多元化,但是冠名行为的利益真空需要挤占,防腐生变。也就是说,如何规范个人或者企业冠名行为,比争论纠结于该不该冠名更有现实意义。
  
  规范企业冠名学校,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问题,一是对于冠名的标准有一个科学界定,量化标准才能保障程序合法;二是对冠名品牌的社会公信力要做界定,比如烟酒品牌要拒绝;三是对于冠名过程中产生的商业行为要确保公开,防范冠名过程存在利益寻租的可能;四是冠名要不违背教育理念,不违反学校制度。
  
  若能依规行事,企业冠名班级不是个要命的问题,而是个要紧的问题。这种模式对于当前正在成长的高职院校来说,不至于让大学耻辱迷失,反倒是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和高等教育模式融合的一次有益尝试。
  
  企业冠名班级并非教育功利化原罪。企业冠名班级学校的是是非非,归根到底,是理念坚守与制度创新的博弈。全面深化改革方针中对于投资体制改革中就曾明确提出,鼓励民营资本试水参与社会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那么企业用资金投入大学班级,便是一种资本参与与效益回报的体现,冠名班级便理所当然,无可厚非。
  
  文/吴敏

辣味时评,一扫就行!欢迎各位亲爱的作者关注红辣椒评论官方微信!同时官方微信平台将不断推荐展示优秀作者!

(辣味时评,一扫就行!欢迎各位亲爱的作者关注红辣椒评论官方微信!同时官方微信平台将不断推荐展示优秀作者!)

来源:红网

作者:吴敏

编辑:夏熊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4/09/20/3472026.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