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师大开办女子学堂,学生穿民国装上课。十字绣、针织、钢琴、古筝甚至瑜伽、拳术,只要你有一项技能,就可以在这里换“学”上。近日,江苏师范大学教科院的女子学堂正式开班,有别于其他女子学堂的是,该学堂基本都由学生之间互助完成,“入学堂的前提就是自己要有一项技能特长。”该院副书记董海宁称,如果学生愿意,可以学习特长技能到毕业,而且完全免费。(10月31日《现代快报》)
女子学堂,民国范儿、小清新,并且有图有美女,这些因素都是这条新闻引人关注的地方。不过呢,只要仔细看看就会发现,所谓的女子学堂,也并非什么新鲜事物,无非就是大学校园里边常见的兴趣小组啊、学生团体啊之类的翻版。所不同的,是他们采取的教学模式,不是依赖专门的教师和专业人士来教学,而主要是学生换“学”上,你教我这个、我教你那个,人人教我、我教人人,互助学习。
不管是女子学堂的学习内容,还是他们的互助学习模式,我觉得都挺有创意——既能让学生在正常的学校教学之外,学到一些自己更感兴趣的、更实用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又能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特长和实践能力,实现一种互相帮助、互相提高的良性循环互动。
但这样的方式也不一定尽善尽美,要想取得预期的效果,至少要注意两点,一是不要搞形式主义,更不能沦为制造噱头、招揽眼球的炒作。比如说,大家学茶艺没什么不好,可有必要统一着装,非得穿民国服装吗?这些服装是谁准备的?如果让学生自备服装,是不是增加了学生负担?如果由学校提供,这项费用以什么名义开支?其实,让学生穿这样的衣服还摆拍照片公开出来,学校很可能是做了精心的策划和运作的。至于此举的效果是弘扬了传统文化,还是更多地为学校做了宣传、提高了知名度,那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了。
二是要保证女子学堂的普适性和学习效果。据悉,该学堂基本都由学生之间互助完成,“入学堂的前提就是自己要有一项技能特长。”那么,没有专业技能特长的学生,是不是就没资格加入女子课堂了呢?这样一来,有特长的学生就获得了更多的学习提高的机会,没有特长的学生就只能被排斥在外,这种马太效应显然是不公平的。另外,互助的是学生,毕竟不是专业人士和职业讲师,教学的专业性难以得到保障,教学水平难免良莠不齐。如果女子学堂的课很专业、对学生的帮助很大,肯定会越来越红火。如果搞得很业余,没什么水平,愿意参加的人必然越来越少,就不具备可持续性发展的动力。“女子学堂”能否成功,关键看实效,切忌“形式大于内容”。
文/乔志峰
来源:红网
作者:乔志峰
编辑:夏熊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