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村里基本上看不到年轻人的身影。”江西省萍乡市职业种粮农民陈茂盛不无担忧地说,他已经55岁了,当前中老年人种田已经成为普遍现象,现在的田好歹还有人种,再过十来年,等我们这些人老了、种不动了,谁来种田就真成为一个问题了。(11月5日《经济参考报》)
现在的农村,有两个不容回避的事实,一个是抛荒现象严重。据2011年央视报道,我国每年撂荒的耕地近3000万亩。另一个是专门侍弄农田的人少,且基本以中老年人和留守儿童主打,“70后不愿,80后不会,90后不谈”。因而,有职业农民发出“后继无人”的感慨很正常。但这种担忧,因被假象迷惑而显得有些言过其实。
看农村怎么看?一看18亿亩耕地的红线是否能守住;二看能不能保证全国13亿人口的吃饭。前者应该不是问题。虽然农村抛荒现象严重,但是,耕地红线作为各地政府必须严守的高压线,谁也不敢随意越雷池半步。而后一个问题也不成问题。否则,我国粮食产量一直保持“十年增”就不可能实现。
关键是,农村目前的劳动人力结构,已基本能满足生产需要。一方面,如今早已不同于刀耕火种时代,机械化作业虽没有普及,但已十分正常。如果老人完成并没有多少难度,那么,留守农村的人口越多,年轻人越多,就越是资源浪费,甚至是负累。各地将劳务输出、转移人力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正在于此。另一方面,现在的农村,职业农民或称农业大户也渐渐多起来。他们种地或外出租地,不仅是替代了本土农民的角色,也是他们用己所长,当作了发家致富的手段。这和农民工进城打工一个道理。
农村缺乏生机乃至出现“空心化”让人感觉有些凄凉。毕竟,有2.9亿农民工远离了家乡土地。但必须承认,剔除其中洗脚进城,成了永久市民的部分,更多的只是候鸟,什么时候都能飞回农村。因而,说他们是农民储备军一点也不为过。如果农村的舞台足够大,土地的产出效益高,他们自然会转身返农。毕竟,没有人愿意背井离乡。
农业要发展,农村要实现全面小康,就得人人努力,不需要吃闲饭。但农民毕竟属于弱势群体,农村脏苦累,农民不遭人待见。改变现状扭转观念,不看广告看疗效。站在这个角度说,这也提出了一个挑战,某种程度上,也是对目前农耕方式、农耕技术、以及对“三农”的重视形成了倒逼态势。本来,实现伟大中国梦,工业和农业就是车之两轮。工业在快跑,实现了自动化、流水化、机械化,农业自当如斯,也应拼科技拼人才拼产业集约化规模化种植。但农业毕竟存在先天性短腿,要齐头并进,让农业有足够吸引力,让田野春风和畅。还需要国家伸手,在补农惠农以及土地政策等方面加力扶持。
文/晴川
来源:红网
作者:晴川
编辑:刘艳秋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