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从“谣言”中读出“要言”和“妖言”

来源:红网 作者:易国祥 编辑:刘艳秋 2014-11-21 00:10:03
时刻新闻
—分享—

  这两日,两家媒体分别辟了两个谣言:一个是光明日报报道《“身体换旅行”“骆驼乞讨”纯属谣言》;另一个是环球时报报道《从网络谣言看“德国制造”神话》。
  
  前者是一个“时鲜谣言”,始作俑者利用“性话题”和“人的残忍”炒作吸引眼球;后者是一个“资深谣言”,即“兰州老铁桥收到维修提醒”,那个德国承包商早在1946年就注销了。“青岛下水道仍有零件备包”子虚乌有。
  
  百度谣言的定义,指的是没有相应事实基础,却被捏造出来并通过一定手段推动传播的言论。按这个定义,上述两者似乎均算谣言,都必须以正视听。要坚持真实反对虚假,也有必要区别对待。因为生活中毕竟有“美丽的谎言”。
  
  “身体换旅行”,“骆驼断肢乞讨”,直接挑战了社会道德和伦理底线。如果这是真的,让人感到这社会没有希望;“铁桥维修提醒”和“下水道零件备包”,则把人们引导到对职业对工作的一种精致追求上,公众非常希望这是真的。
  
  同样是谣言,对后者,人们并不憎恶。这就是不同价值取向产生的心理反应和社会效果。根据报道,这两类谣言被证伪后,后者没有谁和什么机构受到处罚。
  
  这是否提醒我们,在依法打击谣言的时候,官方和执法主体要善于从谣言中读出公众层面的“要言”。即“谣言”的发出者、传播者或追捧者想要说的话,想要表达的诉求,他们对正面价值观的追求与渴望。
  
  比喻这“资深谣言”,固然神化了“德国制造”,但归要结底是想通过“德国制度”给“中国制造”制造压力,让社会和公众享受高质量的公共产品和售后服务。有幸的是,多少年之后,“德国制造”反过来面临“中国制造”的压力。从结果看,这个“资深谣言”有点可爱。
  
  往往好多价值追求就是通过民间“佳话”或者“神话”形式来表达的。比如中国古代圣贤被许多美好传说或文学形式赋予传统美德,却不一定能得到实证。这些都表达了人们的一种美好愿望,当然不能作为谣言论处,反而要作为一种信仰,让人从中知晓“大义”。
  
  当社会急剧转型泥沙俱下,也要读出小众、俗众甚至明显带有敌意的“妖言”,既要弄清真假,更要明辨是非,才能自觉不信不传谣言。比如挑战道德伦理背后的商业追求;比如影响人心安定和社会稳定背后的政治图谋。对此要依法打击,防止妖言惑众。但不应神经过敏,且不能伤害人们追求美好梦想和提升人生境界。
  
  文/易国祥

辣味时评,一扫就行!欢迎各位亲爱的作者关注红辣椒评论官方微信!同时官方微信平台将不断推荐展示优秀作者!

(辣味时评,一扫就行!欢迎各位亲爱的作者关注红辣椒评论官方微信!同时官方微信平台将不断推荐展示优秀作者!)

来源:红网

作者:易国祥

编辑:刘艳秋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4/11/21/3527680.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