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方案及配套文件的全面推开,2015年我国进入高考改革元年。中学学业水平考试,采取科目可选、成绩分等的模式。尤其对改革试点地区浙江、上海来说,将为2017年高考作准备,当地会怎么做?上海浙江两地的不少学生认为,文理不分科还能选考或更换科目,选择权大大增加了,可也有不少同学担心,选择多了,也面临着不知道该怎么选择的问题。(1月3日中国广播网)
高考改革采取科目自选,可以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特长规避学生短科的改革,这对学生特长个性发展无疑具有激励作用,对于推进素质教育减轻学业负担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但选择权大大增加,怎么选择却成为新难题。当下,怎么帮助学生做出理性选择,让学生的选择能够体现自己的学科优势,是改革之中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过去,文理分科考试,也需学生做出选择,但这种非文即理的二选一选择,是很难发挥优势学科水平的。高考改革取消文理分科可以说显得很人性,因为不是所有报考理科的学生都对理科感兴趣,报考文科的也不见得文科就是其特长。现在通过多科目的灵活选择,选择机会大了,但如何让学生能够理性选择却成为另一种纠结,不是学生能够准确称量自己能力的。
理性选择,最根本的是要突出选择的科学性、合理性。
所谓科学,就是要能过准确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学科水平,当然可以通过平时与阶段性考试的成绩来体现,但是成绩绝非唯一标尺。过去我们对学生的学科水平评价,唯一的参照指标是考试成绩,但事实证明依靠考试分数来评价水平并不科学,一些学生考试成绩不理想却对这门学科有兴趣,而且实践能力也很强;一些学生虽然考试成绩一直立于不败之地的,也许对这门学科并无兴趣,除了考试能够占优势,实践能力并不见佳。因此要评价一门学科的真实水平,应该考量的指标除了考试分数,还应该考量对这门功课的兴趣爱好,考量对这门功课的潜在实践能力与发展能力。
所谓合理,要求选择科目应与日后深造的专业有必定联系,与学生日后事业发展有必要的关联。作为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重要衔接阶段的高中教育,既要体现基础教育特色,又要关注高等教育的入门,让学生选择科目选择,其目的是既要保证夯实学业基础,又要让大学选拔合适人才。这就要求学生的选课能够为深入大学乃至今后就业提供帮助,能够在学习中如鱼得水,主动学习,主动探究,快乐学习,学以致用,从而人尽其才。
面对选择余地的大幅增加,对于学生来说,是很难保证科学合理的,很多学生可能会跟风而行,有的看学霸的选择,有的可能随大流,有的简单看就业专业的热度。不仅是学生难以把握,就连家长也很容易眼花缭乱,导致参考失准。因此要让所有学生都能够进行理性选择,学校的指导至关重要。学校既要力戒一言堂,避免简单包办。学生选择,必须充分考虑学生个人意愿,决不能一厢情愿借平衡学科等理由强搞拉郎配。又要预防学生盲目跟风选择、随便选择,让选择成为一大遗憾。这就要求学校比过去要花更多心思,特别关注学生平时对学科的兴趣,从平时的教育中发现学生的学科潜能,要有慧眼识英才的伯乐情怀,能够相中各学科的千里马。
高考改革进行自由选科,其实是把双刃剑,选择科学合理,有益人尽其才,减轻课业负担,推进素质教育;反之,则会让学生稀里糊涂,留下更多遗憾,加重精神负担。面对选择难题,学校必须同步做好指导功课。而这样的功课的指导,不是简单考试就能够解决,而是需要平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长期跟踪积累。看来,在进行科目选择考试改革中,学校比过去更需要多下功夫。
文/刘和平
来源:红网
作者:刘和平
编辑:司马清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