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计委官网近日刊登了《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征求拟批准金箔为食品添加剂新品种意见的函》,函件称,经审核,拟批准金箔为食品添加剂新品种,现已开始征求各相关单位意见并向社会征求意见,时间截至2月20日。(2月3日《京华时报》)
将“金箔”作为白酒添加剂,之所以引起舆论一片哗然,粗略分析,基本出于三种心态:一是认识有欠缺,二是信息不对称,三是内心存担忧。
在国人观念里,“黄金有毒”早已根深蒂固,这从科学角度看自然有道理。但一斤装白酒添加量最多不过0.01克,喝金箔酒离“吞金”有十万八千里的距离。事实上,金箔的医用价值也早已为世人公认。比如《本草纲目》认为金箔可“疗惊痫风热肝胆之病”。而在现代医学高度发达的今天,金箔更是入药常用配方,如我国中成药同仁堂的“牛黄安宫丸”、“乌鸡白凤丸”等,均采用金箔入药配方或用金箔包裹。国外更是认为“金箔具有解毒、养颜等保健功能”。这也是在日本、东南亚一带,流行食用金箔的原因。
正是基于对金箔的认知,1983年,世界卫生组织食品添加剂法典委员会正式将黄金列入食品添加剂范畴。而在我国原国家卫生部发布的九类食品新资源使用物质中,第八类矿物质与微量元素也明确载有“金箔”。显然,将金箔作为食品添加剂,并非我国要争吃这只“螃蟹”。虽然我国目前不允许“将金箔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但“不允许”并不代表以后不能。国内已有多家企业在生产“金箔酒”,这本身也间接证明了其可行性。
对于酒水中是否允许使用金箔,无论支持还是反对,都须尊重事实,尊重科学。卫计委之所以将之提出来讨论,一方面是看到了市场需要;另一方面,也有与国际接轨的现实考量。有人喜欢喝二锅头,也必有人对“高端大气上档次”情有独钟,有需求就有市场。而企业走什么方向,这是企业自我营销策略和目标定位问题,针对特定消费群体量身打造的商品,只要合规合法,就无可指摘。尤其是在国际商贸频繁的当下,国货要在国际舞台赢得一席之地,我们不该阻拦,而应积极为其提升核心竞争力创造条件。
真正耐人寻味的是:为什么此前将金箔作为食品新资源使用物质时静悄悄,此次公开征求意见反而引起轩然大波?这绝不是仅仅担忧安全,更深层次的原因,就是白酒与黄金掺和一起,创造了一个充满想象的空间。正如人们诟病月饼过度包装并非仇视月饼,而是痛恨“买椟占珠”的隐形腐败一样:金箔酒会不会成为又一个腐败新战场?这个担心可以理解,但却大可不必。一者,一斤装白酒添加金箔量最多0.01克,对“白酒是酒”这个主体根本不构成影响,因而,即便有腐败,也只是酒水腐败。二者,以为腐败者会冲价值几块钱的“金箔”而去,这是“抓小放大”,太低估了腐败者的眼光和“档次”。关键是,买是一回事,送礼是另一回事,不同的道自然有不同的应对办法,根本无需杞人忧天。
金箔用作添加剂,目前还处于讨论之中,是否采用尚不得而知,但却是大势所趋。所以,有关方面要想打消大众疑虑,还需要在制度建设上进一步规范、健全;在风险评估上严格审核、严谨把关;在流通领域监管上更严格、有效,在与民意互动方面更用力、用心。质疑止于释疑,躁动止于真相。公众心中亮堂了,自然不会凡事瞎操心。
文/晴川
(辣味时评,一扫就行!欢迎各位亲爱的作者关注红辣椒评论官方微信!同时官方微信平台将不断推荐展示优秀作者!)
来源:红网
作者:晴川
编辑:刘艳秋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