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最高奖金达100万元的大奖,目前正在四川大学开展评选工作。3月17日,四川大学首届“卓越教学奖”网络票选活动正式开启,15位候选教师正接受师生的网络投票。从2014年12月底启动评选以来,这项旨在激励教师潜心于本科教学的大奖,遭遇了激烈的争议,引发了师生们的关注。(3月23日《中国青年报》)
川大设立的首届“卓越教学奖”遭遇激烈争议,显然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因为,其一涉嫌在为去年年底发生的周鼎“自白书事件”公关;其二仍摆脱不了靠砸钱搞激励竞争的急功近利世俗模式。不过,川大“卓越教学奖”,遭遇激烈争议尴尬,确折射出一些正能量,一者表明人们面对金钱诱惑更趋于理性,二者可引发舆论对高校“重科研、轻教学”教学体制的进一步关注和探讨。
高校以激励教师潜心于教学为目的,而设立些诸如“卓越教学奖”“优秀教师奖”等奖项,当然没有错,适当给予获奖教师一些金钱之类的物质奖励,也无可厚非。因为,事实表明,没有激励竞争机制作保障,教师队伍建设也就缺乏竞争动力,只给予精神名誉的奖励制度,也会让设立的奖项失去发展下去的存活力。然而,事实也证明,为激励竞争而设立的奖项过滥,物质奖励过多,到头来只会使所设立的奖项失去奖勤罚懒的激励竞争意义,成为摆设。川大所设立的“卓越教学奖”,无疑就存在只着眼于目前,只奖勤不罚懒以及只着眼力于物质奖励驱动的短板,只会沦为一场游戏一场梦。
实际上,高校之所以普遍存在的“重科研、轻教学”现象,大学教师对教学工作的热情和工作责任心在普遍下降。究其因,一方面在高等教育评价模式上,存在以论文的多寡,以学者地位及学者多少为依据的误区;另一方面在高等教育的教学激励政策上,存在将科研项目多寡作为考量业绩主要水准的误区。教师因科研任务过重、压力过大,所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太多,这势必会导致教师不能安心教学。这点从周鼎的《自白书》所痛陈的高校教学、科研、职称评审中的各种弊病中,也可一窥其中端倪。
因此,治疗高校普遍存在的“重科研、轻教学”顽疾,不能指望设立几个砸钱的奖项去根除,而应该着眼于制度和体制创新,在办学理念和激励政策上多下功夫。坚持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结合,教学与科研结合,教学工作与学生工作结合,创建有特色的本科教育体系。教学体系也应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在激励政策及职称评定上予以政策倾斜,使得教师能跳出“重科研、轻教学”的怪圈,真正为国家培养出基础扎实、德才兼备的人才。
文/赵茂盛
来源:红网
作者:赵茂盛
编辑:夏熊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